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作為當前我國社會形態的最基本基層組織單元,由不同小區、樓宇、住戶共同組成的大家庭,社會關系復雜,組織結構松散,利益主體多元,民生事務繁雜,涉及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人與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協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農村鄉村和城市街道社區管理工作,新時代社會治理工作要緊緊圍繞黨中央確定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走群眾路線,最大程度地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社會治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同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發展成就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理念逐步由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制度體系逐步由分散型向整合型轉變,社會體制逐步由國家一元管理向多元社會主體共建共治轉變,方式手段逐步由單純行政手段向多種手段綜合并用轉變,社會結構逐步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運行狀態逐步由社會高度穩定向秩序與活力相統一轉變,社會景象逐步由貧困向全面小康社會轉變。從作風傳承看,我黨建黨之初,就秉承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原則,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走群眾性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組織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奪取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從簡政放權看,目的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政府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督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切實將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從效能結果看,縱貫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70周年建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條基本經驗,只要加強黨的領導,政府廉潔高效,貫徹群眾路線,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國家政治生態、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形勢比較好。例如:我們熟知的20世紀60年代初,由浙江諸暨楓橋干部群眾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通過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范。從落實主體看,最終的目標還是廣大人民群眾,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深入了解民意,充分反映民聲,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同人民愿意不愿意和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縱貫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社會群體由最原始的部落群居分散化管理進化到現代的分片集中行政化管理,社會治理也由簡單粗放轉向文明開化,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社會治理變革和現代化建設得以全面推進。在這一行為方式的不斷轉變過程中,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國家法治建設不斷深入,上下左右信息交流便捷,居民維權意識增強,利益訴訟觸點增多,產生矛盾燃點降低,以及對居住環境、公共服務、食品安全等涉及美好生活向往的欲望越來越強烈。社區基層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的紐帶,要不斷強化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全面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聚焦共建共管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家園這一目標,妥善處理好“基層黨組織的規劃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的監督管理、住戶居民的廣泛參與”三架馬車之間的關系,加強協調溝通,換位思考,將散開的五指緊握拳頭,靶向發力,放大“1+1>2”的邊際效能。
一是發揮基層黨建引領作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的一切。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整體利益。社區基層組織是黨的基礎組織,擔負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充分發揮國家的制度優勢和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緊緊圍繞“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求,統籌好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社團組織社會治理資源,創新打造區域化黨建服務引領、社團社會組織服務支撐、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的智慧治理平臺,深化拓展“互聯網+政務服務”組織功能,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拉近與居民面對面、心貼心互動交流的距離,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突出黨建文化的引領作用,著力打造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建設基地,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宣傳活動,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培育現代公民素質緊密結合,以文化交流黏合鄰里情感,提升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感染力、滲透力,喚醒“家國情懷”,培育社區精神,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理念的變革,促進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 形成公序良俗。
二是強化社會自治組織領導。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隨著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社會治理理念由國家管控型逐漸向社會管理型轉變,同時也帶來了社會管理方式深刻變化。為民服務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通過強化社會服務提高社會治理實效。社區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堅持黨的領導的優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優勢和堅持 全面依法治國的優勢,切實落實黨的領導職責,充分發揮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有序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培育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加強對社會組織的指導,強化對物業管理部門的監管,建強配齊社區自治組織,把熱心公益事業、胸懷公平正義、思想境界高、組織號召力的社區居民選調到業主委員會、社團組織和居民小組長等崗位,深入推進公安、城管進社區、進網格,以社會化、網絡化、信息化為重點,依托社會治理綜合網格,建立健全專群結合、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的社會治理防控體系,創建平安幸福智慧社區,全維度多方位縱深推進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事務,進一步提升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三是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熱度。推動黨和國家政策制度的落實落地,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人。從人性的多樣性看,每個人的想法和欲望各不相同,對事物的關注度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似。從管理的參與度看,社區治理要見諸于細微、落實于具體,社區的管理事務需要每個人熱情參與。從社會的共識性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處理好少數與多數的關系,積極爭取80%以上絕大多數的認同感。從效果的保障性看,要準確把握新時代脈搏,廣大人民群眾已經不再滿足于吃穿用度,而是追求更高更好更有品質的生活,尤其是入戶安置、子女就讀、創業創新、生態環境等美好向往,組織開展活動要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積極鼓勵居民開展志愿積分活動,與評先推優、積分入戶入學、創業創新幫扶等優先優惠措施掛鉤?;谏鲜鏊膫€方面分析,社區基層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直接組織者,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倡導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廣泛調動居民熱情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制定《社區居民公約》《社區居民道德規范》等社會公開契約,發揮居民公約和道德規范等社會契約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引導居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在共建共享中養成我們的社區我們管的理念,增強廣大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行動自覺,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從房前屋后實事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把和社區的關系由你和我變成我們,由要我做變為一起做,共同管理社務事務,承擔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