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通過教授或者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能及價值的過程,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從生物學角度看,學習的內在本質是認識自身的感覺,也是得到創新的內在原材料。未來網絡教育未必是教育發展方向,以人為本永遠屬于主旋律。非常規學習是非常規時代的必然選擇。
學習是從認識事物開始,認識了解事物的過程。通過語言第一要素,傳承和傳遞思想。所謂思想,《辭?!方忉尀樗季S活動的結果或者想法。思想不是本質東西而是大腦加工修飾的產物。順著思想尋找原材料是目的。獲得思想不能作為最本質的東西;而“本質”則指事物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學習的本質分對內和對外。通過學習獲得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每當教育改革開始之時,大家信心充分,可結果效率不佳,主要問題是沒有抓到本質,也就是沒有培養學生認識自身感覺。
新形勢下,創新性學習具有必然性,也是適應變化萬千的未來社會所應具備的一種學習體系和形式。創造性學習基本特征是不拘泥于書本,不依賴于老師,也不迷信于權威。學習與創新都與感覺有關系 。不同人對同一事物感覺不同,往往出現學著學著就創新的情況。對于很多創新,大家感覺和意識不到,這種創新只有后世方能接受,比如,“進化論”和“相對論”。這是創新的典型第一類別。
創新的內在原材料是感覺。研究過程是對感覺的調配或塑形,最后展現的成果是使用自身所在領域語言對新感覺的正確描述。所以,創新的內在本質是表達新感覺。感覺也是認識的開端。生活中我們想迫切分享自己新發現的感覺。若把一種大家還沒認識到的或者全新感覺表達出來,得到認同。這個創新過程便完成了。
創新的流行性說法是人產生新的精神或者物質產物的思維與行為的總和。創新思維的本質是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式來解決現有的問題。所謂第二類創新是借鑒其他領域認識的感覺,使用自身領域語言嚴格正確的表達,如企業的生存借鑒生物的生存法則;第三類,利用已知的感覺互相混合,創造一種之前未有的但非常實用的新感受,與化合物和超分子一樣。這種創新很常見,大部分音樂和書籍創造就是如此。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艾伯特 詹奧吉認為,創新就是和別人看同様的東西卻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潛臺詞是,與其搞什么虛無縹緲的創新教育還不如老老實實學好知識再說。
在時代更迭和社會轉型階段,科學飛速發展,技術日新月異。多數人躁動不安,急功近利。人人都想成為發明家和專利人。一夜之間,智力項目,超常教材和各種天才培訓陡然出現。
事實上,學習與創新正如閱讀與寫作。讀書多了自然想表達;知道多了,一定要講出來。很難想象,一個人不停的吃喝而從來不光顧洗手間。此乃良性循環,也是新陳代謝。想創新的人未必天天想著如何創新,何時何地創新,只要不停學習,不斷實踐,創新欲望及創新性就能彰顯,不管是早是晚以何種形式?,F代社會,人人物欲膨脹,連小朋友都想著如何從長輩那里索要更多零用錢。其實,不必總是想著結果。只要你不停學習,努力工作,錢也許就會找上門來。
這個量變和質變道理似乎再簡單不過??墒侨藗兺⒅亟Y果而忽略過程,特別是東方人。也許人性使然。不過,在這個知識爆炸“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革命性時代,倘若不肯坐下來沉下心好好學習,甭說創新,就連充滿高科技,處處智能化的日常生活都無力應對。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學習內容和方法也頗有講究。通常說來,以下三種情況可以參考:
其一,學習是以我為主,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比如,你是一個大學生,除了自己必修課和選修課,還可以循專業方向適當跨學科研修。所謂文史哲是一家為例,只有將此領域不斷放大,你的思維維度才能拓寬,從而融會貫通基礎上創造性解決現實問題;當然,假若要借鑒西方文化和文明,外國語自然不可或缺。指望老師傳授的只鱗片爪,就很難體驗到什么是原汁原味,感受到何謂博大精深。當然,如果深入研究和專業探索,統計學很必要,藝術學似乎也不能少。不知不覺,你已經進入碩士甚至以上層次了。這時候還用擔心沒有創新嗎?
其二,”你能找到駱駝與筆的不同,我不說你挺聰明,因為二者不同太多了;你能找到槐樹和橡樹共同點,我也不會說你聰明,因為二者共同點太多了。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能找出駱駝和筆的共同點,橡樹和槐樹的不同點?!皩τ诤诟駹柮岳斫庖娙室娭?,不過整體給人的啟發1)不要眼高手低抓大放??;2)不必慣性思維綿羊效應;3)獨辟蹊徑才能出奇制勝。在學習過程中不要重復別人甚至重復自己。圍繞真實問題,理論和實踐統籌兼顧。大學校園有“能人”,村落里也不乏其人。所謂能人,通常在學習過程中不停地涉獵和比對或者不斷地參與和協調。表面上是做無用功或者“管閑事”,精力和時間用偏了,其實,此乃屬于創造性實踐和研究性學習。
其三,創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工作上,管理中,甚至吃飯洗衣都可以做到。所以,創新未必是科學家或者博士教授們的專利。不管何種類型何種層次的創新,核心條件就是學習。時時學,處處學,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也不論是實驗室還是家務事。全民創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全民學習。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每個人或者每個群體在學習和創新機制上未必模版化,比如,在以色列和芬蘭,基礎教育、自主研修和終身學習始終帶有批判性和創新元素,學習階段、實踐活動和創新過程有時是重疊的,有時又是逆向推進動態不悖。
東方人似乎慣于為學習而學習,即便滿腹經綸,也只是“書蟲”,甚至越學越呆。于是,在學習和創新兩個環節之間,似乎需要連接器甚至起搏器觸發激活,比如引導學習者聯想、推理和多角度軟性思考;創新創造之前學會破壞和否定;化繁為簡、從負面問題尋找積極元素;專心聚焦當務之急簡化構想,令構思路徑直接化和目標問題導向化,從而體驗學習與創新,辛苦與快感,沉浸學習潛心實踐與才思泉涌和高處不勝寒之因果關系;同時,增加自信和創新意識,捕捉創新環境和激情;排除干擾因素,保持大腦風暴亦屬必須。時代要求學習,社會呼吁創新。這也許就是上述天才培訓,智能拔高等創新培訓項目汗牛充棟遍地開花之原委。
學習可以讓人快樂充實,亦可以給人表現欲望和創新沖動。然而,創新需要充分學習和足夠量化;反之,創新反向刺激進一步學習,而且更加針對性、深入持久地創造性學習??v然這個啞鈴式結構需要中間把手過度,技能強化,但是,只要長此以往,必定令人在飛速發展的智能時代和科技社會不斷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