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已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作為中國南疆門戶的廣西自然也不例外。通過近年來布局,廣西數字經濟的基礎、產業、融合、環境四個評價指標基本面總體向好。數字經濟的規模、信息基礎設施、信息通信產業、數字融合應用及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均取得小規模突破。
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比如,加快建設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無疑是推動政府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提升政務數據資源利用率、發揮政務數據資源價值的有效途徑。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建設中,廣西綜合排名倒數第四,倒數前三分別是新疆、青海及西藏。所以,廣西推進數字經濟不必追求大而全,小又美或許才是真正適合的。再比如中國-東盟信息港、啟迪東盟科技城等等這些項目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胡煥庸線格局(東起黑龍江黑河市,西至云南省騰沖市)同樣適用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目前,數字化基礎支撐能力不足、數字技術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及高端人才智力資源緊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是制約廣西加快數字經濟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盡管全國數字經濟整體呈現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階梯化分布態勢,但中西部省市趕超速度加快,特別是在細分領域其產業主體指數排名已經超越其GDP排名。
歸根結底,數字經濟比拼的就是綜合實力。向海經濟是廣西最大的產業優勢,要改變“木桶理論”的刻板印象,把長板做長做強,同樣適應市場生存規則。畢竟,京津冀、長三角、泛珠三角早已是數字經濟發展最前沿地帶,并且這種局面還會長期持續下去。所以,廣西發展數字經濟就要走差異化道路。近年來,廣西向海經濟推進力度大、措施多,推動數字經濟與向海經濟的深度融合應是廣西趕超發展重要抓手。
一是建設海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依托現有各類海上平臺,集成衛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多種通信設備,積極與東盟國家合作開展各國陸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在中國與東盟國家區域內構建南北方向由廣西到新加坡、東西方向由越南至緬甸的跨國高速通信網絡,建設服務空天、海上、地面的海洋信息通信網,推動與東盟港口城市的通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北部灣全空間信息通信能力。
二是建立智慧海洋應用服務體系。積極推動我區與北部灣沿海省份及東盟各國開展海洋數據交換共享與應用服務工作,圍繞海洋信息咨詢、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污染監測預警、遠洋漁業作業等應用場景需求,搭建海洋大數據平臺,建設集海洋監測、應急指揮、綜合執法等功能于一體的海洋綜合應急管理平臺,為廣西乃至東盟國家提供海洋領域國際先進的大數據應用和云計算支撐。
三是推進海洋產業數字化融合發展。以廣西北部灣現代漁業集聚區為重點,加強海洋信息化體系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水養殖、休閑漁業、南海外海和遠洋捕撈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海工裝備智能制造發展,培育船舶運輸、港口物流、海洋油氣開采相關智能裝備制造。加強海洋信息感知和技術裝備研發制造,重點推進新型智能海洋傳感器、智能浮標潛標、無人航行器、智能觀測機器人、無人觀測艇、載人潛水器、深水滑翔機等裝備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