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永利  >>  正文
    王永利:人民日報金臺隨感生態筆談以細膩筆觸唱響生態和諧之歌
    王永利
    2020年04月06日

    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成為一種普遍的公民共識,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從1月6日到18日,人民日報在第20版傳統品牌欄目“金臺隨感”里,推出 “生態筆談”系列文章共6篇,《綠與美》《老人與樹》《大沙漠與聚寶盆》《河流與鄉愁》《裸鯉與青海湖》《節約與時尚》以文學筆觸講述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示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與建設性經驗,描繪美麗中國的時代畫卷。發表以來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掀起了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熱烈討論。

    一、以大立意聚焦生態建設輝煌成就,凝聚公民共識,推進形成社會風尚。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2015年,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首次寫進五年規劃(十三五規劃)的任務目標。

    文章聚焦生態建設的成就:中國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涉及25個省份、2279個縣、3200萬農戶、1.22億農村人口。實施20年來,已經退耕還林還草2億畝,匹配荒山荒地造林3億畝,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在“退”和“還”的過程中,神州大地的植被樣態持續提升,面貌氣質也越來越好。在“退”和“還”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重新調整;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也產生了重大飛躍。

    文章凝聚公民共識。我們已經步入新時代。如今,綠是思維方式、發展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而美則是強國的奮進目標之一。美,不光是對綠水青山的詩意描述,它更意味著,一切都應該是美的——無論是大地、江河、空氣、食物,還是人的思想和靈魂。

    二、以典型故事,反映人進沙退、老人種樹等故事,感動人心。

    這組文章,有的講述了塞罕壩的故事,有的講述了鄂爾多斯沙漠的故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種樹的故事。山西保德縣87歲的老人張侯拉。爬了半個世紀的山,種了半個世紀的樹,吃了半個世紀的黑豆。他用白面換成黑豆,中間的差價去林場購買樹苗。年輕時他用兩個銀元的本錢,湊成一副針頭線腦花花綠綠的貨郎擔,不掙一分錢,只跟人換樹苗。他還有一個絕招:蹲在林業局苗圃邊上,把淘汰下來的樹秧子抱走。然后爬上九塔山挖坑種樹。張侯拉過了七十歲,腿腳不方便了,便在九塔山住了十年,除了回家拿黑豆,到林業局撿樹苗,從不下山?!皳靵淼拿缑缒荛L成樹嗎?真是樹瘋子!”他從不辯解,只是日復一日地挖坑、種樹、護林。如今已成林面積三百一十畝,共三十萬零七百四十五棵樹,其中根植于流泥淌坡地的有二十四萬棵,九塔山小流域每年流失的土壤減少兩萬噸。何止九塔山?群眾紛紛出來指認:這幾片林子、那些個山頭、山洪沖出的溝坎邊、黃沙圪梁坡上,都有張侯拉種的樹。文章還講述了云南陸良縣有種草種樹三十多年的“陸良八老”,八老中最長者為王家云,八十七歲,最年輕的是王小苗,七十三歲。三十多年前,八位老人面對山民的貧窮、陸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荒山荒地,他們商議:為自己,更為子孫,上山種樹!七千四百畝的石漠化山丘上,三十年可以計算的是挖斷了數以千計的鋤頭,但是,為后代留下了郁郁蔥蔥的山林。

    三細膩筆觸描繪美麗中國時代畫卷,夾敘夾議,謳歌生態和諧。

    這六篇文章,欣賞性、可讀性非常強。無論是從搖曳的芭茅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寫起,還是康巴什城市整體的美化綠化,紅海子濕地漸漸恢復,現在是“一望無際的水面和隨風起伏的蘆葦,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水鳥‘啾啾’的鳴叫聲此起彼伏?!睙o論是寫珍貴的古生物——青海湖裸鯉輕移曼舞,年復一年洄游在河湖之間。這些從遠古漫游到今日的精靈,因無鱗的身體而得名,一代代在青海湖自在而緩慢地生長著,十年才能長到一斤。它們不僅是此處食物鏈上的主要環節,也是青海湖生態變遷的見證者。還是寫“飄灑落葉的銀杏林,在夕陽照射下,恍如一片金色的世界?!奔毮伒墓P觸如繪畫一樣,給人以畫面感,仿佛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美麗自然景觀。

    文章的議論,也是有感而發,不長篇大論,點到為止,仿佛像詩歌一樣,令人陶醉其中,又余音繞梁,有回味感:“站在鄂爾多斯沙漠上,你會體會到一種嶄新的生態思想的磅礴力量。這片土地上刮起的綠色風暴,讓曾經的千年荒漠,正在我們的手上變成聚寶盆!”

    人民日報“金臺隨感”推出 “生態筆談”,組織作者深入祖國的邊疆大漠,用第一手采訪所得,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示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與建設性經驗,生動描繪了美麗中國的時代畫卷,“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既有思想性,又有欣賞性。

    (王永利)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制片人、高級編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