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彧 孫鵬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
我們已經進入網絡化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也逐漸從真實的社會交往走向虛擬的網絡社會交往。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已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5.5%。而且,兒童青少年已在網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10歲以下占比3.9%,10-19歲占比19.3%)?;ヂ摼W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結合日趨緊密,所提供的便利體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例如,隨處可見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網絡課程??箵粜鹿诜窝滓咔楦鞘咕W絡課堂走進了千家萬戶,大中小幼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停課不停學,已利用網絡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課程學習。
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但可能產生的弊端也不可忽視。比如網絡安全問題,青少年兒童網絡成癮問題等。因此,網絡化社會,特別需要具備網絡素養的社會成員,人們不僅要能正確使用網絡,有效利用網絡,還要能維護好網絡,并且能建設與發展更好的網絡。兒童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對于他們的網絡素養培育,社會和學校必然責無旁貸,這是使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重要使命;同時,兒童青少年的網絡素養培育,也是家庭教育所面臨的新任務。
那么,家庭如何承擔這一新任務呢?
一、轉變舊的思想觀念,正確認識網絡使用
網絡化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知識迅速更新,傳統職業和工作崗位將逐漸被更替。人們目前的日常工作和學習、自我表達和社會交往、日常娛樂和財經規劃、居家和旅游等等,都已離不開數字設備和網絡,而傳統的固定電話、錢包、郵政等的功能在日益減弱,未來所需人才必將是能夠熟練使用網絡、快速掌握并應用各種信息的綜合性人才。然而,卻仍有不少家長談網色變,對孩子的網絡使用存在認識偏差。根據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和韓國多個青少年研究機構聯合發布的《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系的對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57.5%大陸中小學生曾在上網查資料時被父母誤認為玩游戲(2018年家庭教育學術年會)。一些家長甚至把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歸因于沒有控制好網絡使用造成的。因此,這些家長特別害怕孩子上網,限制甚至禁止孩子上網?!秷蟾妗凤@示,雖然中美日韓四國中小學生上網比例為88.4%,但中國學生沒上網的比例卻高達20.8%,超過其他三個國家。如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越來越普遍,人工智能在線教育正在向傳統的教育方式發起挑戰,網絡在未來的基礎教育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就需要家長正確客觀的看待網絡,轉變對網絡的刻板印象和思維定勢,防止將網絡污名化。其實,家長沒收孩子的手機或強行設置電腦密碼的做法,只是暫時斷開了孩子和網絡的聯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很可能引發或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根據《報告》所揭露的數據來看,25.2%的親子沖突是因孩子上網發生的。在數字化環境中成長的“數字原住民”們認為,網絡給他們帶來了友誼、快樂和知識方面的收獲,所以,他們喜歡聊微信或與同伴玩游戲是不可避免的。而家長如果不轉變舊有觀念,不給孩子使用網絡的機會,兒童青少年們可能無法正確認識網絡,利用網絡,無法掌握未來所需的網絡技能,當然也就無法應對各種復雜的網絡環境,將來甚至會產生社會適應不良。
當然,針對兒童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無限制地刷朋友圈的現象,家長則要幫助他們學會理智與克制。這要從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做起。
二、營造能滿足兒童青少年心理需要的家庭氣氛
人的一種基本心理需要是自主性,即感到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在心理上有自由感。兒童青少年正處在自主性需要不斷增強的時期,家庭成員相互尊重與平等的氣氛是滿足孩子自主性心理需要的必要條件。只有基本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孩子才能健康發展,親子關系質量也會得到提高。我們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兒童青少年之所以會沉迷于網絡游戲或社交網站,是因為其自主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并受到了傷害。很多父母采取心理控制的教養方式,最常見的三種做法是宣稱自己的權威,引發孩子的內疚感,以及收回對孩子的愛。三種做法的目的都是讓孩子絕對服從家長。這種教養方式會使孩子一方面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消極情緒,然后通過沉迷網絡擺脫之;另一方面心理需要也會因受挫而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在網絡或虛擬社會中尋求補償。前者如同植物嚴重缺水而受到傷害,后者如同植物被灌溉了鹽堿水而受到傷害。受傷害的兒童青少年會把沉迷于網絡作為應對壓力的方式,而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抑制這種沉迷。兒童青少年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越高,其所報告的負性生活事件應激水平就越低。所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營造能滿足孩子心理需要的家庭氣氛,切忌通過心理控制達到使孩子服從的目的。
不過,任何一種家庭氣氛都不是家長單方面決定的,而是通過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營造的,但家長往往是引導者。家長應依據孩子的年齡和人格特點因勢利導,對年幼的孩子、自我控制力較低的孩子,要多加引導,比如,關注騰訊的“成長守護平臺”,把控孩子游戲總時長和消費情況,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控制,養成健康的游戲和上網習慣。這樣做一方面可滿足孩子的自主性需求,同時也能使孩子通過自我控制做好網絡使用者和維護者;而對于年齡稍大的或自主要求較高的孩子,家長則要給他們自主權,鼓勵或與他們一起參加學校和社會開展的網絡素養課程,例如“DN.A計劃(Digital Natives Action)”。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信任中,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共同培育良好的網絡素養。
三、聯合社會與學校共促兒童青少年創造性和適應性發展
未來的世界不僅是變化迅速,要求快速反應和綜合能力的世界,同時也是高度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世界,具有創造性和在網絡新技術領域有深度建樹的人才必將是最具有適應力的。顯然,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創造性與對未來的適應性,僅靠家庭教育是不夠的,但缺乏家庭教育也是不行的。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相聯合,才可能從注重孩子的個性化與創新性入手來促進他們的網絡素養培育,發展適應未來世界要求的能力。
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其中的自主發展和文化基礎兩大基石在前面已經談到了,第三塊基石是社會參與。這主要包含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所謂責任擔當主要指承擔社會責任,遵守社會規范(包括網絡規范),與他人良好溝通,以及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就是要有遠大的民族復興的理想和國際視野;所謂實踐創新主要指腳踏實地參與社會實踐,善于發現現實問題并掌握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技能,能夠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能夠優化和改進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所以,家庭、學校、社會都不應固化傳統教育模式,而應注重孩子的個性化和差異性,以未來的視角,利用網絡優勢結合線上線下開展多元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和實踐教育。情感教育方面要注重孩子們社會性的健康發展,幫助他們學會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國家與世界的關系、今天與未來的關系,學會與人合作,互利共贏,持續發展。實踐教育方面要注重深挖孩子的特點,鼓勵他們進行適合自己興趣和能力水平的學習,同時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他們辨析不同的價值觀念,尊重多樣性的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形成敏銳覺察世界和未來變化的意識,掌握高新科學技術并應用服務于社會生活。鼓勵兒童青少年既要做好網絡的使用者和維護者,更要有能力做好網絡的建設者。而這兩方面的教育,網絡都具有優勢,例如VR、AR和AI等新技術與影視、游戲等的融合,不但可以開發出豐富的、互動的情感和實踐教育課程,而且可以將創新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挖掘孩子的潛能與興趣、彰顯其生命價值、學習與人相處的規范、形成適應未來社會技能的過程,來培育兒童青少年的網絡素養。
總之,培養兒童青少年成為立足數字時代、具備創新性的高網絡素養人才至關重要。家長固有思維和舊觀念的轉變、良好家庭氣氛的營造,以及聯合學校社會對孩子們個性化和創造性的促進,是未來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