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門戶,國門重鎮。
從地理位置看,廣西作為我國面向東盟最便捷的省份,導致在國家治理方略中,一直有著政治導向重于經濟導向的傳統。
但是,近年來,隨著昆明、貴陽的崛起,盡管廣西與貴州、云南三地經濟總量相差不大,但相較于發展勢頭,有著海陸便捷優勢的廣西,反倒是存在感不強。特別是在2019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昆明以28名的成績居于三市之首,貴陽以43名位居第二,而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城市—南寧,則以47名的成績排在第三。
沉潛期的守望,也是為未來蓄力。
當下,國家大勢漸變。中國的改革,由沿海帶動內地,到海陸聯動,長三角與粵港澳規劃,與長江中游,成渝城市并起,“一帶一路”戰略推出。同時,中國也從先富戰略,過渡到共富戰略,社會領域的階層差距,區域領域的東西差距,均受到國家重視。廣西作為推進“一帶一路”的重要區域,兼備海陸優勢,已有騰飛之勢。
一、三城鼎立,為什么廣西是西南開放門戶?天時、地利、人和是廣西成為西南開放門戶的底氣。
與萬億俱樂部的成都、重慶兩城相比,南寧與昆明、貴陽則是西南諸城中的第二梯隊。在第二梯隊中,目前南寧的首位度及綜合實力還不及昆明、貴陽兩城。那么,廣西為什么還能成為西南的開放門戶,其邏輯到底在哪?在冷兵器時代,善假天時、地利、人和,是打贏戰爭的法寶。在當下,天時、地利、人和,仍是推動廣西發展的三大法寶。
天時是良機。國家戰略加持。十八大以后,廣西立足“三個定位”,適時提出“東融、西合、南向、北聯”四大戰略,廣西自貿試驗區、廣西百色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西部海陸大通道及南寧打造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等國家政策紛紛落地,廣西正在成為一個產業轉型升級最具潛力、開放合作最具優勢、創新創業最具活力、體制功能最為完善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地利是關鍵??臻g決定未來。廣西既沿海(三大出港口),又沿邊(三個國家級沿邊試驗區),還比鄰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既擁有東部的區位優勢,同時又擁有西部其他省區眼紅的出海通道,還享受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庇護。近幾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及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廣西地利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
人和是根本。心齊才能使勁。區位的先天優勢是上天給予廣西人民的一份厚禮,但僅有區位優勢并不代表經濟發展就一定迅速,曾經的廣西就是很明顯的例子。改革開放初期,廣西與周邊的廣東、湖南、貴州、云南、四川相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差不多。特別是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廣西北海的開發更是執全國開發開放之牛耳。后來,北海開發失敗,就轉而把目光投向了防城港、欽州。最近兩年,廣西各方面統一發展意識,形成了“東融、西合、南向、北聯”的發展格局。(詳見《鹿心社入桂已兩年》一文)
二、實業富民、實業興桂,重抓、恒抓實業才是硬道理,沒有實業的厚重,怎么跳好科技創新之舞;沒有實業的滋養,怎能開出芬芳的數字經濟之花。
實業興桂,是幾代廣西人地理想。
1950年,廣西省人民政府(后撤省設區)成立,1951年5月完成剿匪工作,全省工作重點才轉向經濟建設。廣西與其他4個少數民族地區一樣,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耙晃濉庇媱潟r期,廣西也和全國一樣,啟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國家投資1.5億元,共建設了大小工業項目418個,其中重點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相應的能源工業。相繼建設了廣西第一座日榨1500噸甘蔗的大型糖廠—貴縣糖廠以及桂林松脂廠、南寧面粉廠等?!岸濉睍r期,廣西工業發展和全國一樣,在總路線、“大躍進”的形勢下,盲目追求高指標、高速度。
真正推動廣西實業大發展的是1964年(詳見《廣西國有企業發展歷程及功能定位研究》一文)。由于美國擴大對印度支那戰爭以及中蘇關系緊張,1964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提出:“立足戰爭,從準備打仗,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二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生產,相應發展輕工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加強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充分發揮一、二線的生產潛力;積極地、有目標、有重點地發展新技術,努力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的方針?;仡櫋叭€”建設,對廣西來說是幸運的,乘著“三線”建設機遇,真正建立起了廣西的現代工業體系。
到80年代,廣西區內發展策略始終搖擺不定,一會是推進沿海發展,一會是背靠大西南,背靠大西南在當時或許不是最好選擇,集中力量發展一點才是最佳選擇。但無論怎么樣?對發展工業始終都沒有提到突出的位置,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了柳州工業長期發展滯后。時至今日,柳州的工業水平還代表著廣西的工業水平。
可以說,廣西的工業規劃嚴重滯后!本來,老工業城市柳州本來很早就可以發展冶金工業,以及建立在冶金工業基礎上汽車制造業、機電加工業等重工業,可惜廣西以前根本就沒有把這座老工業城市放在眼里,一心想發展南寧市,甚至想把柳州市為數不多的工業都搬南寧去,為首府充門面,造成了柳州市的工業長期發展滯后。
如果當時廣西重視工業規劃,一是在沿海工業上,繼續支持北海引進德國奔馳汽車生產線(詳見《老市長帥立國:借得東風鼓征帆》),它可以作為廣西除柳州市外的另一個重工業城市進行建設;二是重振柳州市的重工業輝煌,發展南寧市的金融、貿易、信息技術產業;三是放手讓桂東南梧州市、貴港市、玉林市等地發展非公經濟,全力承接東部產業轉移。
逝者如斯夫!試想一下,沒有實業的厚重,怎么跳好科技創新之舞;沒有實業的滋養,怎能開出芬芳的數字經濟之花。離開了實業支撐,怎么去談數字經濟與新基建。
2018年,廣西出臺《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布局建成10個左右龍頭引領、鏈條完善、集約發展的產業集群,構建支撐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工業樹”。在《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施方案(2019—2021年)》中,指出要加大產業轉移對接力度,通過探索“整機+配套”“原材料+制成品”等產業合作模式,建設環粵產業承接帶、西江產業承接帶和北部灣沿海-沿邊產業承接帶。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
好東西,誰不想要?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自身實力才是搞好“外交”關系根本。恰巧說明,世界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在這些“好看好吃”的產業中,在廣東省內就具備了很強的消納能力。尤其是欠發達的粵西、粵北地區,對承接粵東、粵南產業就具備了先天的條件。同樣作為欠發達的廣西,要想大規模承接廣東轉移產業,其競爭的白熱化程度可想而知。
三、從中國到東盟,廣西的四方戰略,開辟“東融、西合、南向、北聯”新格局需要的是更多的執行者,各司其職,而不是一批批推手。
背靠大陸,面向大海,廣西在中國城市中擁有極高的地理天賦,未來能否兌現天賦?筆者以為,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從政府層面,探索形成改革系統集成效應。一是把握廣西深化改革的中心主線,一任接著一任干(詳見《誰或接替陳武出任下屆廣西政府主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加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布局、升級及轉移對接力度;參與“一帶一路”,打造“一帶一路”海陸空戰略樞紐,形成“海上絲路”樞紐、“陸上絲路”樞紐、“空中絲路”樞紐;積極穩妥的“走出去”,積極爭取海外優質的投資項目。二是創造條件實現深化改革的系統集成,增強改革系統性、協調性的初衷。堅持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行事,盯牢關鍵環節和要害節點,集中火力進行定點爆破;不能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與發展、改革與開放要有機融合,確保改革與發展“兩條腿”穩步并行。
第二,從企業層面,探索形成“國民共進”局面。對于國企而言,一是國企應當成為廣西打造西南開放門戶的“骨干先鋒”,提升開放帶動力,服務國家和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二是國企應當成為廣西打造西南開放門戶的“產業先鋒”,提升核心競爭力,打造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引領者,更好發揮先導性作用;三是國企應當成為廣西打造西南開放門戶的“基建主力”,提升發展支撐力,向上承接政府戰略、向下啟動市場資源加快融資模式的創新;四是國企應當成為廣西打造西南開放門戶的戰略調控“杠桿平臺”,提升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對民企而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靈活性,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增強對廣西打造西南開放門戶的服務力。
第三,從院校層面,探索形成高質量人才梯隊。令人遺憾的是,廣西只有一所“雙一流”高校,而這唯一的高校也是重要處于照顧少數民族地區的緣故當前,廣西在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對人才需求與廣西人才培養之間已經形成了十分明顯的特征。西南開放門戶,其實也是人才的門戶,沒有高素質人才集聚的地區,說明當地創新環境不足,自然稱不上開放前沿與開放門戶。因此,廣西要成為西南開放門戶,必須在人才建設上面持續花大功夫,久久為功。
開放與包容精神。衡量城市的器局。負重劍,行長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