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藝術群展,紅到了西安骨子里,這是與十三朝古都韻味相斥的詮釋95后當代“建構過,保存過,刪除過Created,Saved and Deleted”當代藝術群展就在崔振寬美術館7號展廳開啟。這個展覽依舊是王牌策展人王檬檬,出品人是崔振寬美術館館長崔迅,參展藝術家有初劭瑋 葛瑞琪 黃少楓 梁志超 李賢文 李帆 牛童 喬相偉 茹澤胤 史卓夫 吳桐 王建凱 王梓潼 吳柏縉 王玥 楊梓靖 張浩 曾星 鄭新皓。
2020是注定不平常的年份。在過去的短短幾個月中,身處在這個命運多舛的星球一隅的我們經歷了錯愕、不適、調整、思考、應對與改變,終于以全身心的力量投入到了這場歷史與現場、人與病毒、個體與全局、克制與表達、思慮與行動的互博之中。我們試圖站在歷史的節點上校準個體的定位,并以藝術的方式將所想所感與世界分享,以行動的微光照亮前行之路。因為我們堅信,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對于未來體驗、重新發現、建立個體與藝術世界的相互支撐關系仍然至關重要。策展人王檬檬介紹:“這個小而銳氣十足的云下展覽選自西安美術學院的2020屆畢業作品,參展作品由推介人推薦,同時基于以下三個理由:一、以個體經驗出發,作品與社會和現實相連接的;二 、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驗精神的;三、語言和手法上獨具創新的。同時年輕的藝術家們提出新的傳遞方式作為對策,回應疫情影響下的時間、空間、與行為在受限時,嘗試在虛擬與現場、在地與國際、個人與公共、現在與過去、此地與彼地之間進行創作;用展覽來回應現實的提問,在非比尋常成為日常之后,我們重新思考創建什么,保留什么,刪除什么?!?/p>
策展人王檬檬發言
崔振寬美術館館長崔迅發言
參展藝術家代表牛童發言
推介人邢戈發言
西安美院公共藝術系邢戈老師是展覽的推介人之一,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誰沒有"建構過、保存過、刪除過"?此"三過"既是個體自我實現的濃縮,又是人類群體自軸心時代以來的精神歷程,更是精神世界多個層面相互交織、纏繞的后現代表征。展覽集中呈現了作為生命有限存在的個體與生生不息的群體中正在蔓延開來,無處不在且又了無形跡的實存焦慮與賦意沖動。
如果我們選擇摒棄偽主動的輸入、保存才有可能在歷史中重啟建構,重新定義保存與刪除。從文化史角度看,建構是創造,是人性的本質沖動。保存是文化自覺,意味著對主客體關系的新梳理。刪除是解構,強調的是對景觀無限制堆積的態度,是對后現代反思的福音。
從時代背景與癥候出發略作剖析,并末觸及"三過"展背后更深的感性層面,這個層面可以說是一個隱秘的世界,異常豐富,不可言說。"三過"本身完全可以再加上"一過",即"確認過",為什么沒加,其中徘徊著巨大的糾結、考量與懸念,預留出這"一過"的空白或許更耐人尋味。這是一次置身于思想叢林中的藝術探險、是一次用景觀對抗景觀化的嘗試、是一次在異化中走出異化的實驗?
據悉,展期為:2020年7月11--2020年7月31日。
展覽現場 皮皮胡|攝
參展藝術家和嘉賓合影
牛童 《親密關系》 影像,2020
牛童細膩的觀察離不開他的生命體驗,作品將厚厚的筆墨放空鏡段落,從朦朧的影像中描繪著關于詩的雛形,平淡安靜的鏡頭里蘊含一種隱秘而平靜的力量,容易被忽視和遺忘的正是他要講述的。
舊時王謝,漿聲燈影?!敖呴L大的孩子,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座長江?!贝嬖谟谒洃浿械哪暇┏钦诒粫r間摧毀?!八背蔀榱穗[喻的載體,牛童嘗試在每一寸空間中尋找并重建自己心中的景象,影像成為了其探究個體記憶的管道,不斷用影像向生活提出問題。
精神分析認為夢的素材是記憶,自省的方式被牛童小心的處理隱藏在碎片事件的背后。他將童年可能發呆過、游玩過、開心過的場景當作記憶的外在性載體,無時無刻不將自己的思緒放進這個場域內,構建一部關于自己的詩歌,用詩去面對童年的創傷,用影像描述生活中的問題。
張舒野
楊梓靖 《一棵竹》 裝置,木材,2018
楊梓靖的作品《一棵竹》創作于大三一次創作課中,算是他創作歷程中第一件概念性空間裝置作品,作者原打算用家鄉的一棵與自己共同成長的樹為材料,由于取材不便,又采用校園竹林的一棵竹來替換,不得不說是無意間成就了一件碰巧的杰作。竹子中空有節,秀直挺拔,古時有君子之喻,而君子之德,必得一生修持,以符合道德標準。作者將一棵竹鋸成兩百多份,以竹口為版,適以翠色,再重新以竹子的形式從根部到梢尖有序排列,印成一件似竹非竹的紙面長卷,被截斷的竹節實物擺放在長卷的末端,卷首懸置,以空間裝置形式呈現。竹子自身的文化內涵及橫截面環狀形式的有序排列,為作品增添了空靈美感和意義聯想。作者解構了竹子的原始物態,將其時間化為成長印記的記錄,紙上的一棵竹由此從概念上不再是一棵竹,而觀者卻仍會將紙上具有竹子形式的印記看作是真的竹子,真的竹子因其形式的改變則不以為是竹。作者以竹自喻,思考了一個關于塑造自我的成長過程中自我迷失的困惑,其中的悖論,不待深思是難以覺察的。
張春霞
黃少楓 《假如我是一條魚系列》 雕塑,木雕,2020 皮皮胡|攝
黃少楓創作的木雕作品《假如我是一條魚系列》將木質傳動裝置與傳統木雕相結合。這一系列作品沒有使用當下動態雕塑中常見電力驅動或金屬裝置,而采用手搖的傳統木作方式,單一材料的運用保留了木雕作品在材料方面的一貫傳統,同時也凸顯了作品的主題思想與形式意味。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寫實的雕塑技法、傳統的木作工藝使該系列作品既現實又戲謔,既傳統又當代。
作品的創意來自于作者生活在海邊的生命體驗,長于思考使作者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觀點,并將這一觀點貫徹于作品的創作中。傳動裝置的形式構成打破了傳統木雕的靜止樣態,往復循環的運動軌跡呈現出連貫的畫面感和劇場感,加之與其相匹配的材料組合,使該系列作品呈現出比較獨特的個人藝術面貌。
苗鵬
曾星 《迎河而上》 攝像,人文紀實 膠片,2020
曾星的《沿河而上》使用傳統中畫幅相機拍攝,區別于地緣意義的傳統景觀攝影,這些影像冷靜卻又相當生動,克制卻又飽含情感,曾星采用洄游的方式騎行七十公里,帶我們沿著泠江河自下而上,緩緩走進他從小生活的家鄉,用膠片的慢來抵抗時間的快。
董鈞
張浩 《殤》 攝影 其他,2020
張浩是一個內向敏感的男孩,一直對繪畫情有獨鐘,在其畢業創作《殤》中得到了回響,作品結合當下疫情反復,表達了對愛情、寵物、夢境、宗教迷思等主題的觀點,像是一首色彩反轉的組詩,透露出淡淡的憂傷和哲學般的思考。作者在媒介運用上打破了攝影與繪畫的界限,將再現和表現的手法統一起來。反轉的黑白負片清楚地記錄了被攝對象的光影、影調,明暗關系和銀鹽密度成為作品的底色,后期施以油畫的色彩,描繪出虛構的形象,成為作品的點睛之筆。
宋毅
王玥 《喜滿地》 行為劇場,影像 尺寸可變,2020 皮皮胡|攝
王玥一直走的是都市路線,頭發一天天地變短,日常的裝扮也是潮流向工裝風格,關注的藝術全是左派先鋒。誰知畢業創作卻選擇了一個城鄉結合的方向,去年暑假她去了一趟甘肅的景泰縣,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把落后的農村生活,也結結實實地被當地女性的現狀所震撼。于是,她回來后就著手準備做這個創作了。她的這個選擇難度非常大,需要從戲劇表演中走出來。要知道,對于戲劇的認知,我們頂多也就是一個愛好者,遑論轉換與延伸了,更何況還有文本,簡直比登天還難。她為此也吃盡了苦頭,那句話怎么說來著:自己開題吹過的牛,含淚也要完成……
事實上她的努力是有成效的,隨著對文本的不斷推敲與完善,她的創作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感性調動要付諸于創作,這是最為艱難的事,但又容易被忽視,所謂眼高手低即是這個意思。在今天,女性的問題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由于地域、身份、社會地位、生理結構、文化水平等具體的上下文關系不同,我們很難去概括說明她們當下的境遇。所以,女性問題無疑是真問題,但解決的方法往往成了偽方法。那么,王玥是怎么提出這一問題的呢?憤怒出戲劇,她無疑是憤怒的,通過“土豆”這一意象將自身的性別情境與甘肅農村女性的處境結合,以一個四幕劇的結構形式,將編排動作、即興行為、詩歌朗誦、民間巫術等元素置入其中,把日常經驗與精神訴求聯接起來,在表演中,她嘲諷、詰問、詛咒、咆哮,構成一個超驗的跨時空的精神場域,為她對人生第一次苦痛體驗作出強烈而嚴肅的回應。
張亞謙
初劭瑋 《愛屋及烏》 100×150cm,丙烯 油畫 著色卡紙,2019
初劭瑋 《Meteorite storm》30x40cm 綜合材料、丙烯、水彩、著色卡紙 2020
初劭瑋的繪畫受到關注已有幾年的時間,油畫系畢業后,對學院繪畫的質疑使他的興趣轉向了當代實驗性作品,尤其觀摩了大量的國內外展覽后,成為獨立藝術家,探索自己圖像語言邏輯是他思考的方向。碩士階段,初劭瑋的作品逐漸從平面走向空間,廣泛的興趣不斷吸引他拓展新的研究領域。諸多交互裝置的創作同時也影響著他的繪畫。作為青年藝術家來說這都是新的營養。
對材料和色彩的敏感、畫面自由地揮灑和對偶發效果的掌控,讓初劭瑋和同代藝術家有了很大差異。也逐漸形成了他獨特的繪畫面貌。每次看到新作,細微的變化,都會變成下一階段的起點。并給觀者帶來驚喜。最為可貴的是他沒有滿足各種展覽的入選、獲獎帶來的聲譽,這一點非常難得。也讓關注他的策展人多了一份期待。
王風華
吳桐 《 █ →?》 綜合材料 其他,2020 皮皮胡|攝
吳桐是一位善于思考并且勤于創作實踐的同學,對待藝術創作、學習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情,這些特點是好的藝術作品產生的必備條件。這組觀念首飾作品借助研究一般條件下物質材料在固態與液態之間進行轉換的隱喻,敏銳的表達了有序與無序、普遍與特殊、本質與現象之間的微妙聯系。以批判性的眼光,理性審視周遭一切,用材料形態與色彩的跳躍性變化去觸摸這個世界深處的脈動。
邢戈
王建凱 《差異與綿延》
190×90cm,機械裝置 紙本拓印 機械部件 毛衣 熟宣,一段影像2分36秒,2020
手工編織毛衣被拓印成了符號副本,符號的擬象得以留存,現在的我被迫放棄了過去的我。隨后若干個電機漸次開啟,躁動著在紛亂中向原有秩序發起沖擊,原有的整體、結構、意義被逐漸還原重新定義,輕度的不適感貫穿始終,持久且壓抑,這里沒有毀滅的快感更沒有重啟的之后的喜悅之情,這里有的只是對未來的默默的期待。
邢戈
王梓潼 《假如藝術家統治了世界》 定格動畫,綜合材料 1‘27,2019
從生存論視角看,人們"彼此共在"有著不易察覺的"疏離"特征,并且越是"共在"就會加速的"疏離","疏離"就是服從,服從于"常人"、聽命于顯示平均值的"常人"。當我們統一行動進入電池倉并啟動裝置,視頻呈現出公共的"周圍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是否選擇按"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共同沉迷其中,漸漸"抹平"自己,還是像藝術家那樣運用感性的力量去追尋自我的自治,統治自己的王國……
邢戈
葛瑞琪 《The Host》 實驗藝術,2020
葛瑞琪是個才女,這樣說一點不為過。她有個導演夢,我們就一直戲稱她為“葛導”,她還有另一個綽號“葛爺”,花里胡哨的夏威夷衫、墨鏡是她的標志性穿著,有時候在想她要是生活在90年代古惑仔的時代,她可能就是一個標準的古惑仔,這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但當你真正了解她的時候其實發現她還有些害羞,甚至有時候有些不自信,這樣的矛盾體可能成就了她的作品方面的選擇。她的作品《THE HOST》是個單頻道五屏錄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戴著卡通面具,米老鼠、兔子、光頭強、冰雪公主等,這些面具成下都隱藏著另一個暴躁的矛盾體,她解釋到:“浪漫通話世界只不過是我們成長經歷的一個范本?,F實中我們其實都是暴利的目睹者,遭受者?!盩HE HOST(宿主)是2012年由安德魯·尼科爾執導的科幻電影,影片講述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地球被一種名為“靈魂”的外星生物入侵。這種生物通過在人類的神經系統中寄生的方式,來達到逐漸抹滅人類的天性,控制并取代人類的心智,藉由人類的軀體生活在地球。于是,寄生的異族成為了地球新的主宰,而地球昔日的主人――人類淪落為了只剩軀殼的宿主。葛瑞琪則用這樣的方式向我們發問,什么是真實的自我?我們會不會淪為另一個暴力的“我”的宿主?
崔凱敏
喬相偉 《搭臺唱戲》 200×200cm,油畫 油彩 高光筆 修正液 丙烯,2019
喬相偉活潑。他用幾年時間構建了一座具有烏托邦氣質旋轉木馬,散發著濃郁亞文化迷人氣息。他流浪其中,沉迷于想入非非。有時候也站在遠處觀望,思考良久。
當然,這一切都是用非學院的繪畫方式完成的。
郭濤
梁志超 《壞蛋》 裝置,尺寸可變,2020
人類行為的荒謬由來已久,不管是集體性的還是個人性的,近代后更顯其甚。每個人都是希望與混亂的奇異混合,這種混合體集合起來就形成了社會,發展出所謂的文明來。然榮光之下,荒誕叢生。只要你稍稍認真地從幾乎任何一個方面或角度來觀察的話,便能感受到“荒誕”的無孔不入,無時不在。對此多少感同身受的梁志超同學以流行性很強的“泛漫畫”圖像作為切入口,先后嘗試了多種較當代的繪畫方式來呈現此荒謬感。不過他最終在放假后放棄了之前以繪畫為主的方式,而選為自己比較陌生的裝置方式來進行此種感受的創作。這樣做倒不是因為他的繪畫能力不足,甚至恰恰相反,在某種范圍來說,之前這些繪畫是很獨特、很具有表現力的,大家也都比較看好。但或許,在他內心某個層面上來說,這些方式并沒能更有力、更恰當地呈現出他心中那難言的感受。這種獨自放棄與重新開始又恰逢疫情肆虐,更顯示了梁志超同學的膽識及他對作品不滿的向上勁頭與堅韌。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他數易其稿、自做道具、又深入充氣塑料道具廠、租借場地布展,由繁到簡、由裝置到影像,幾經折騰、煞費苦心。這不由得讓人想起杜尚的話:重要的是藝術家的狀態,而不是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其作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品的寬廣度與明確性之間的平衡,以及一些技術上的恰當度還需再研磨。不過即便如此,梁志超同學作品中對問題的揭示與其整個創作態度,足以反映他具備了成為一名優秀藝術家所具有的敏感性、獨立思考與鍥而不舍的品質了。
李建安
吳柏縉 《談·啖》 裝置,尺寸可變,2020
吳柏縉的作品《談·啖》源自社會現象,他非常敏感的撲捉到了網絡文化中最為流行的“次文本”現象,所謂“次文本”即新在聞或內容本身的評論或留言區留下的內容。網友在留言區的對次文本互動的熱絡程度往往超過了內容本身,但同時不加思索的跟評也造成了網絡誤導和貌似客觀的主觀偏離。尤其在新聞和事件頻發的2020年,這種現象所導致的網絡暴力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偏見、惡意、噴子、戾氣橫行,過激的言論充斥著整個社區,跟貼正在成為社會問題的輿論場。作者認真地創造了一個荒誕的言語從誕生和到消失的過程,用可食用材料糯米紙為載體,經過一連串莊重的烘烤和調味,從口中誕生的評論又最終被巧妙地送回到腹中,這個過程還被作者設計成為一個網絡帶貨直播,從而具有了雙重諷刺的意味。在這件作品中,那些香辣甜酸的產品并非主角,將不負責任的跟評不動聲色的還給眾人過程才是作品的主體——開始吞食文字餅干的同時,觀眾也不得不接受對一旦進入集體狂歡就喪失理性的普遍社會現象的嘲弄。
茹澤胤 《社交距離》 裝置,現成品,2020
當代藝術對于媒介乃至語境的開放性,先天使自身具備了更多的形式可能,而它的社會面向也在這種交織中被不斷推至新的極限。藝術家的美學選擇使作為事件出現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而身體及其活動所具備的能動性,與作品所涉及的社會學意義的討論更為關鍵?!洞舐朁c!再大點!》是茹澤胤初次嘗試以行為的方式表達作品,藝術家以身體投入其中的創作實踐往往是在視覺的表象之下隱含著一些社會介入性質的問題思考,作者選擇擴音器這一有著明顯強迫傾聽意味的道具,在行為過程中以身體與擴音器之間的一系列接觸和碰撞表達了對話語權問題的自我反思,身體碰觸時擴音器發出尖銳的嘯叫,混在著事先錄制的好的喘息聲使情緒與壓力的累計到達頂峰,也使緊繃的神經和身體在砸碎這些話語的過程中得到釋放。
王檬檬
李帆 《歡迎光臨》 公共藝術,2020
“歡迎光臨”是在城鄉生活中最為熟悉的電子聲音,飄蕩在商店、餐館和每一個人潮涌動的市井角落,熱情而空洞的呼應著現實的無力感。李帆的身體裝置作品以此為題,用一系列現成品制作的裝置圍繞在佩戴者身體的不同部位,每一件看似滑稽的無用之物都在試圖隱藏著無法察覺的孤獨和落寞。這些的基于過去的記憶的身體裝置以情境體驗密切的關聯著日常和現實,身體、裝置、行走、城鄉景觀共同組成了投射我們的過去、未來、物質情景和精神情境的“意向弧”(梅洛龐蒂)。
王檬檬
鄭新皓 《是如何》 裝置,現成品,2020
《是如何》是一件表達焦慮與失語主題的空間裝置作品。作者在普通的居室內布置了一系列日常物,如:敲打的節拍器、靜默的蚊香、缺失了時針和分針的鐘、通過相互鉗制的力而固定得蠟燭以及被其擠壓的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這些物事與空置的房間、昏暗的光線一起,構成了可以傳導至身體體驗的壓力、寒冷、或無所庇護的氣氛。作品中隱隱透露的不安源自作者試圖保持一種在這空間中能泰然自若的努力,焦慮這個主題在這件裝置作品中成為了“無可棲居”的隱喻,而“無可棲居”的動態化和短暫性這兩個基本參數決定了個人在世界上為自己確立位置的坐標。作者表達了對現代人的普遍心理問題及其社會學含義的關注,同時也折射了作者身處疫情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的思考。
這件作品對裝置藝術中“物”的概念的外延有了較大的拓展,作品中現成品的物質性概念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作品所依附空間和環境,不可見的空氣壓差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與看似平常的毛墻毛地單元房空間和并不打眼的裝置一起,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置身其中的建筑環境,用來承載觀者由被動觀看轉換成為主動感受的、被干預的場,以控制、調節觀者對空間的物質感覺和非物質想象。對空間物質性的強調,證明了標準、規格的空間是能夠通過幻想和神秘感進行藝術的加工和處理的。
王檬檬
史卓夫 《無人區——樵夫與蛇》 雕塑,金屬,2020
史卓夫 《無人區——列車》
新冠疫情的影響使畢業在即的學子改變了創作環境,改變了創作方式,也改變了對周遭、對事物、對世界的認知。這段居家的日子對于敏于感知、鉆研雕塑的史卓夫同學來說,恰是一段反省、思考、探究與實驗的有效時期,“樵夫與蛇”應運而生。似柴火般的一捆干樹枝與大眼圓睜的蛇頭無縫連接,荒誕離奇,又近乎合理,看似獨立的個體卻因為千絲萬縷、復雜多層的關系而緊密相連,“關系”是這個社會存在的基石,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恰如這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只是病者、患者嗎?不,整個世界都被按下了暫停鍵!人類有無數值得驕傲的創造和發明,有無數光輝的文明碩果,但,正如硬幣擁有的兩面,人類也存在著貪婪、爭斗、殺戮、戰爭。被迫停步時,不妨好好反思。該作品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關系”的重新解讀在特別的今天具有了不一般的意義。
姚艷玲
建構過,保存過,刪除過
Created,Saved and Deleted
策 展 人:王檬檬
出 品 人:崔 迅
推 介 人(按姓氏拼音排序)陳曉春 崔凱敏 董鈞 何軍 郭濤 李建安 苗鵬 史綱 宋毅 王檬檬 王風華 武小川 許欲曉 邢戈 姚艷玲 張亞謙 張舒野 張春霞
開幕時間: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 17:00
展覽時間:2020年7月11日—7月31日
展覽地點:西安崔振寬美術館(7號廳)
參展人員(按姓氏拼音排序)初劭瑋 葛瑞琪 黃少楓 梁志超 李賢文 李帆 牛童 喬相偉 茹澤胤 史卓夫 吳桐 王建凱 王梓潼 吳柏縉 王玥 楊梓靖 張浩 曾星 鄭新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