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月16日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廣西檢查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的實施情況強調,要嚴格依照“一法一決定”保護野生動物,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再次成為輿論焦點。數據顯示,78%的人類新發傳染病來源于野生動物,從SARS、MERS、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都有野生動物病源追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及時通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決定,符合主流民意,迎合疫情管控需要。根治售賣、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必須通過法治劃出紅線底線,才能有效管控,形成不敢吃、不想吃、不愿吃的社會風氣。
一要加大輿論宣傳,養成不敢吃的習慣。少數群眾好吃野生動物,很大程度上有獵奇心理、攀比思想,潛意識中法治意識淡薄、人情世故跟風使然,認為吃“野味”才能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有講究有排面。殊不知,請吃“野味”或者自己吃“野味”,無異于虎口拔牙,稍不注意就會被未知病毒吞噬。這說明,普及醫學知識、科學常識,革除舌尖上的健康陋習,對食用野生動物糾偏治亂很重要。為此,要結合生態保護、普法宣傳、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契機,培育法治信仰,營造輿論攻勢,養成不敢交易野生動物、食用野生動物的自覺習慣。
二要加強社會監督,養成不想吃的共識。“野味”之貴有目共睹,食用野生動物的群體多數為中高收入群體,他們掌握大量的社會資源,有必要通過嚴肅執法,提醒他們法不例外。為此,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就要抓住矛盾核心,用好執法監督、輿論監督、司法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等監督手段,嚴肅公職人員自律、加大酒店餐飲經營監督、集貿市場售賣監督、灰色地帶盤查監督等,以禁絕買賣夯實源頭治理,端掉“吃貨”們的食用平臺,瓦解野生動物交易的流通渠道,培養不想吃的監督共識。
三要提高違法成本,形成不愿吃的氛圍。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必須獎懲分明,才能以儆效尤。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既有攀比意識,又有僥幸心理,根源在于違法懲戒成本不高,沒有震懾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執法與司法快速銜接的渠道,加強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打擊力度,對屢教不改、頂風作案者從嚴從快從重處罰,形成懲戒一批、教育一片的態勢,消解僥幸心理,樹立法治威信,營造不愿吃的執法氛圍。
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謀事在人,成事在“實”。只有抓住售賣、食用野生動物的“關鍵少數”,掐準整治問題的“關鍵要害”,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謀事深入實踐,搞懂弄準情況,總結經驗積累做法推而廣之,才能拿出符合實際的思路,做出行之有效的決策,從根源上禁絕售賣、食用野生動物陋習,構筑起舌尖上的健康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