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說天下  >>  正文
    仝小林:“態靶辨證”——中醫的未來之路(下)
    說天下
    2020年08月30日

    中醫“調態”在疾病治療中取得了明顯的優勢,但隨著現代醫學發展,也呈現出其不足之處。

    首先是“刻”強而“軸”弱,傳統“調態”只重視疾病的刻下癥,而沒有重視疾病的全過程,這是因為古代中醫診療受歷史條件所局限,缺乏對大量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發展全過程進行系統觀察。

    其次是“個”強而“群”弱,中醫“調態”治療重個體化,缺少對群體化的研究過程,缺乏對疾病的規律和共性的提煉和歸納。

    最后是“態”強而“靶”弱,“靶”分“癥靶”和“標靶”,所謂“癥靶”,即直接治療癥狀,而“標靶”就是直接治療指標?!皹税小笔乾F代中醫的短板。

    作為中醫人,經過多年來的探索,最突出的短板就是對客觀指標的調整。因為對于“癥靶”來說,中醫傳統文獻,包括我們現代名老中醫經驗,有非常多可以借鑒的地方。

    而對于“標靶”問題,什么藥能夠降轉氨酶?什么藥能夠降尿蛋白?什么藥能夠降肌酐?什么藥能夠降壓、降糖、降尿酸等等,古人沒有研究過,也沒有記載。故而“標靶”是現代中醫診療中的短板。

    作為中醫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對客觀指標的調整是必不可少的,但現代醫學背景下,無論是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還是經絡辨證,中醫傳統診療模式均難以有效解決打靶不足的問題!

    從歷史上看,中醫藥和中國文化一樣,都是兼收并蓄,善于學習的。而現代科技、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慢性疾病的診斷更早、更精準。中醫可以在西醫診斷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也為中醫打靶提供了可能。

    為了彌補中醫傳統“調態”刻強軸弱、個強群弱、態強靶弱的短板,實現現代科技背景下病與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這一目標,“態靶辨證”診療模式應運而生。

    “態靶辨證”是以提高現代中醫臨床療效為目的、以中醫“調態”為基礎、以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為借鑒的創新辨治體系,包括病證結合、態靶結合及方藥量效三個部分,其中病證結合引入“分類分期分證”,實現了中醫“臨床診斷思維”的突破,態靶結合強調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的臨床回歸,實現了中醫“臨床用藥方向”的突破,而方藥量效則引入了中藥量-效-毒關系的研究,實現了中醫“臨床方劑用量”的突破。他們共同搭建起了現代醫學“病”與傳統中醫“證”、宏觀與微觀相對接的橋梁。

    以糖尿病為例,我們借鑒西醫對疾病全過程的認識,在“病”與“證”的中間,引入了中醫分類分期的概念,把疾病常見的證侯歸屬到各期之中,這就賦予辨證論治以時間動態的屬性,有效解決了中西醫診療的對接問題。

    我們將糖尿病分成脾癉與消癉,按照“郁-熱-虛-損”分成四期,創新應用傳統經方治療糖尿病各階段,并用循證醫學的方法驗證其有效性。研究成果取得了中西醫同行的認可,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為框架的糖尿病中醫診療新體系及其系列循證證據,被寫進我國首部中醫糖尿病循證指南《糖尿病中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和世界首部中醫專病國際指南《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并被西醫《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作為“糖尿病與中醫藥”專門章節整體納入,探討出了中醫和西醫結合、融合的有效途徑。

    在態靶結合方面,我們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的靶藥,按照中藥的藥性重新分類,即強調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的臨床回歸,既可治療中醫宏觀的“證”,又可打西醫微觀的“靶”,這使得中醫在降糖、降壓、調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轉氨酶等一些列指標上取得突破。

    如中醫降糖。糖尿病熱態分為腸道濕熱、肝胃郁熱、脾腎陽虛等類型,其對應的降糖靶藥便各不相同,腸道濕熱證用黃連,肝胃郁熱證用赤芍,脾腎陽虛證用肉桂等。

    再如中醫降壓,我們將高血壓分為“壅”“寒”“郁”“水”“虛”五態,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決明子、葛根、鉤藤、茺蔚子、懷牛膝等藥均有降壓作用。但“水”態高血壓治療我們選擇茺蔚子而不是懷牛膝,因為基于態靶結合思想,茺蔚子可利水降壓,而懷牛膝則側重于引血下行降壓。

    態靶結合避免了中藥西用的困境,真正使“宏觀辨證”與“微觀打靶”實現統一。

    在方藥量效方面,我們發現靶藥需達到一定劑量方可顯效,不同的劑量具有不同的臨床效果,如黃連調理脾胃多用1.5-6g,而用于降血糖我們多用到15-30g,我們選取了有代表性的急危重癥開展系列臨床試驗,證實中藥具有明確的量效關系及較寬的用量范圍,從而提出隨癥施量的用量策略,揭示“量變致新”、“量變致反”等量效變化規律,構建了以“隨癥施量”和“劑量閾”為核心的方藥量效理論框架,為安全有效合理用量提供了理論和循證證據。

    當今社會面臨著老年病、慢性病、代謝性疾病、心因性疾病、藥源性疾病以及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等諸多挑戰,中醫藥如何與時俱進,實現"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我們面臨和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傳承精華,就是要充分發揮中醫“調態”的優勢;守正創新,就是在“調態”基礎上,一定要考慮到中醫藥“打靶”的不足,并創新發展“態靶結合”的診療優勢。

    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調態”的優勢,同時解決打靶問題。關鍵是要以“態靶辨證”的思路來重新構建中醫的診療體系,以癥靶標靶為核心來重新構建現代本草體系,充分利用現代中藥藥理的成果,使之回歸到中醫的臨床中來,成為打靶的“利器”!

    我們要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為中醫學的發展,開拓出新的路徑!探索出中醫真正的未來之路!

    正所謂:“縱使逢敵千百萬,不改常顏。一路高歌行踏處,無限江山?!?/p>

    天下專欄百家爭鳴,直擊你最關心的話題。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