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局之年,也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歷史性窗口期。在編制“十四五”長三角規劃中,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實施的“十四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發揮“兩省一市”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區域主要指標占全國比重提高
著名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F已成為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著名的長三角以僅占中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中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2016年-2019年期間,長三角區域GDP增速分別為7.7%、7.5%、7.0%和6.5%,均高于同期全國GDP增速。長三角區域人均GDP突破10萬元,由7.98萬元提高至10.45萬元。
長三角區域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主要指標占全國比重提高。一是產業發展進一步向第三產業傾斜。與全國相比,長三角區域的第二、三產業比重均高于全國,且三產比重提高的速度相對較快;二是制造業規模聚集效應增強。長三角區域制造業門類齊全、集群優勢明顯,2019年,長三角區域的汽車產量占全國的20.9%,鋼材產量占全國的18.8%,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占全國的28.4%;三是服務業一體化加速發展。長三角區域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持續較好,分省市看,長三角各城市服務業比較優勢呈現出一定的分工特征,有利于形成長三角區域分工合理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長三角三省一市,按照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精誠合作、協同共進,統籌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其中,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截至2019年底,已先后推出了30多項一體化制度創新,簽訂了120多項合作協議,建設了60多個合作平臺。從基礎設施聯通到公共服務基本均等化,從產業集群發展到創新要素集聚發力,從深入改革到擴大對外開放,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穩步構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邁出穩健步伐,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突破。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新產業融合發展。上海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目標,江蘇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浙江提出建設“互聯網+”世界科技創新高地,安徽提出建設有重要影響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2018年滬蘇浙皖九城簽訂長三角地區共建“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在上海松江掛牌運行;二是社會發展呈現聯動特征。在基礎設施聯通發展方面,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跨江跨海大橋、高鐵等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已形成較高密度的網絡布局,并在重大項目推動下形成了較好的一體化基礎。在生態環境聯動發展方面,兩省一市已探索建立起聯合巡河、聯合監測、聯合執法、聯合保潔和聯合治理等多項協調機制。在公共服務共享發展方面,。探索多年的異地醫保結算工作在2019年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全部實現醫?!耙豢ㄍā?,覆蓋三省一市醫療機構已達3500余家。不斷提升結算便利,結合“一網通辦”,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異地結算體驗,讓長三角區域群眾異地刷卡結算方便快捷。
一體化與高質量雙輪驅動長三角發展
疫情后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就是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未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瞄準“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一體化與高質量猶如長三角發展的雙輪。高質量發展,重在打造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推進高質量創新,推動高水平開放和強化高效協同。一是要打破各地既有的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水平,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改革開放新高地;二是要推進以市場為基礎的一體化進程,尤其是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讓土地市場、貨幣和資本市場甚至高級勞動力市場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三是要因地制宜、分類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長三角雖然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但其發展也呈現出高度不平衡,不僅三省一市之間發展落差較大,各省市內部發展也不夠均衡。如蘇南蘇中蘇北之間,浙北與浙西南地區之間,都有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巨大需求。但這種發展落差往往就是發展的空間,要致力于要素市場化改革,通過打破行政壁壘和加強政策協同,創造產業轉移和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制度環境。
(作者系上海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陳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