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菜不爽,兩個菜太多”,不少人在點外賣時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近日,餓了么及美團等外賣平臺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隨著社會各界對節約糧食的倡導以及“適量而為”的健康飲食觀念崛起,全國各地小份菜、半份菜的訂單量出現明顯增長。(2020年9月8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筆者在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就讀(1992-1998)時,曾受到這樣的教育“以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豪華鋪張浪費為恥”,對此記憶猶新,這是筆者對節約的初認知;現在筆者對厲行節約有了新認知,節約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近來外賣平臺小份量菜品訂單需求上漲,說明人們越來越提升對節約的重視程度,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浪費食物,踐行勤儉節約美德,這個道理通俗易懂,做起來還需落實到行動上。從社會、家庭等教育層面入手,使民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一定的氛圍,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共識,引導消費者適量點餐、吃飽吃好即可,體現節約型消費新觀念。
以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為依托的現代服務經濟,餐飲業的外賣平臺也在其中,應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食服務,消費者切身感受到科技創新給生活品質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提升。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外賣平臺在技術方面逐步精進。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幫助食客精準點餐,每次點餐下單的過程,在外賣平臺有相關記錄,包括個人口味的喜好、具體點餐量有多少等,進而逐步形成餐飲外賣平臺個性化的節約方案,點餐數量適可而止的善意提醒可以是以平臺消息形式出現的“小叮嚀”,目的直接明了,防止出現潛在浪費的情況發生,起到提早預防的作用。
倡導看作是道德領域的規勸,外賣平臺系統的直接提示更可為“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理念的具體落實錦上添花。當點餐量很大程度上超過已記錄的數量時,意味著有可能造成食物浪費,屆時等于觸動了系統“小叮嚀”的按鈕,平臺界面自動彈出“請適量點餐”一類提示。具體到浪費的測算標準,還要看人工智能算法的本事,以新科技日新月異的速度來看,相信這方面的技術研發不成問題。
筆者期待,科技公司拓展研發出防止點餐浪費的配套新應用功能,在原有應用基礎上,這種功能的延伸可對點餐者的飯量具備詳細的了解,系統識別個性化,為的是更好地兼顧網絡平臺點餐不浪費和用餐者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對半份菜及小份菜的精準把握,是在源頭發力制止餐飲浪費。
未來,點餐時避免浪費的量的把握交給平臺,外賣平臺以第三方的身份參與預防點餐浪費個性化方案,恰到好處。以不浪費為前提的依需點餐融入生活是必然趨勢,是構建文明健康餐飲環境的依托,對環境保護亦有貢獻,益處多多。
筆者認為,科技創新結合外賣平臺優勢,給培養理性點餐的自覺行為搭建框架。外力的協助只是幫把手,做到不浪費的節約型點餐,點餐者自己更需為文明點餐增磚加瓦,生活中從每次點餐做起,養成節約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