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做網店的朋友在咨詢,為什么自己店鋪的流量在下降。我的解釋是,有的時候流量下降不一定是自己的原因,而是與整個電商的演化有關系。簡單的來說,造成這種現狀,與以下原因密切相關。
第一個原因,移動化帶來的挑戰。這么說吧,原來我們在PC端的電腦上搜索買東西的時候,每一屏是可以呈現30款左右的商品,一般的消費者每次會下翻3—5頁,這樣前150名的店鋪應該都是有自然流量機會的。但是在移動時代,這個邏輯就改變了,因為手機的屏幕很小,每一屏大概只能顯示兩三款商品,即使消費者能夠把搜索頁面下翻到8—10頁,其展示的店鋪也不會超過30家。這樣,作為原來排名30—150名的腰部店鋪,自然流量就沒有了。所以,你就會感覺到流量少了不少。也就是說,移動化加劇了流量的頭部化,馬太效應越來越突出。
第二個原因,平臺規則調整帶來的挑戰。自從直播帶貨火爆以來,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紛紛都推出優先扶持有短視頻和直播的店鋪的一系列政策,甚至會調整一些公域流量來支持。這樣的話,傳統的以頁面展示為主的網店流量就會減少,如果你的店鋪沒有跟上短視頻和直播賣貨的風口,沒有得到平臺的推薦或者是流量的傾斜,也會感到流量很難。而且買流量的效果也不那么好了,直通車燒起來也不那么有效了,甚至是投入更多,流量并不見漲,轉化更加低迷。
第三個原因,注意力轉移帶來的挑戰。網店是受制于平臺流量的,而平臺的流量又受制于整個網絡的流量。注意力在哪里,流量就在哪里。今天消費者已經從讀圖時代轉移到了看視頻和直播的時代,大量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與直播平臺,傳統電商平臺的流量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初期這些短視頻與直播平臺還愿意與傳統電商平臺合作,以鏈接的方式導流過去,到后來干脆自己搞起了電商,與傳統電商平臺還形成了競爭。在這種情況下,網店的流量在總量上受到了限制,如果不能掏出更多的費用來購買流量的話,連維持都很困難,但是,如果重復依靠買流量來拉動銷售,又會陷入一個能夠提高業績但并不能夠增加利潤的怪圈,并不是一種健康的運營狀態。
第四個原因,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在傳統的PC時代,消費者購物主要是基于搜索,其邏輯是我想買什么我就在上電商平臺去搜索什么。但是今天,因為社交軟件的流行,包括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社交,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社交推薦或者是內容傳播,直接點擊鏈接開始購物,甚至更極端一點,我們的購物欲望是被社交所激發的。這就是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直播電商興起的重要原因,拼多多的“幫忙砍一刀”式營銷在微信上廣泛傳播,小紅書的內容傳播轉化了許多美女消費者,直播網紅的吆喝直接催生訂單。于是,電商也普遍依托大數據,在精準識別消費者的基礎上,改等待搜索為主動推送,淘寶頁面已經可以做到千人千面,以期消費者能更多地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創造一種看到了就想買的場景。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變是這個時代不變的主題,每一天電商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每一年電商的趨勢都會有所不同。我們既然是一個電商的經營者,就應當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保持著對電商變化的敏感,及時調整自己的姿勢,因為風來的時候,所有的樹葉總是要順風搖擺,而那些倔強不屈的樹枝就有可能被大風摧折。如果你確實感到自己的調整非常困難,那么也許應該考慮轉型或者是退出了,比如一些店鋪經營者選擇了轉為電商供應鏈和配套產業鏈的服務者,未嘗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2020年9月24日晨訊飛語記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