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此時,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已經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國家稍前提出“雙循環”經濟格局,今又出臺“綜合試點方案”,格外引人關注。香港歷經一年多社會動蕩和冠病疫情雙重打擊,各界冀望與深圳攜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快速提振香港經濟。
媒體和各界別主流回應正面客觀
“大灣”這個概念多次被提及。多家港媒刊發評論反躬自省,思考香港前途命運?!懊鲌蟆鄙缯撝赋?,港深兩地合演雙城故事,如今一沉一浮,已是不爭事實。香港發展離不開深圳,香港的依托和服務對象是大灣區。港深打造雙引擎,其澎湃動力可望助推灣區發展,引領全球經濟。
“東方日報”13日稱,香港170 多年發展才有今天成果,然生產總值40年就被深圳超越。深圳數年前盛產荔枝,如今盛產企業家。香港由盛產企業家,變成盛產“政治陰謀家”;“星島日報”說,40年前香港資本和技術帶動深圳發展,如今,風水輪流轉,深圳輻射能力逾越并反向助推香港。
依據“香港自治法案”,美國務卿日前向國際組織發出警告威脅香港金融機構。美國制裁、西方圍堵、政治紛爭和社會撕裂令香港失重。香港再出發需找尋新契機和戰略新定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社交媒體發帖表示,面對復雜多變外部環境,香港要全力推進灣區建設,把“一國”之利、“兩制”之便作為通往內地和國際之雙向門戶。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認為,香港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角色重要??萍?、金融及專業會計服務可望深度參與;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說,繼續促進學生交流、推廣知識型創新發展及智庫建設,加強國際教育和科研聯系,把香港人才和內地產業相提并論促進高端產業鏈形成。
專家建議港深合作設立研究基金。將香港基礎研究由上游推到中下游,加強基因樣本流通及區內為科技企業提供專業融資服務。不過,學界也有聲音,質疑國家密集出臺政策會否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批評深圳朝令夕改,對日后會否遵循初衷、完整落實試點“方案”和“雙循環”思維謹慎樂觀。
深圳綜合試點方案惠及香港民生
針對國內經濟新戰略、因應國際大變局,國家高層借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之機推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堪稱時代發展總綱領。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成為深化改革、推進灣區建設和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胺桨浮敝壅咝院椭贫刃越ㄔO、著力知識產權保護和跨境機制構建,其中20項授權將涉及現行法律修訂。
不同政治制度制約港深規則兼容,試點方案推動三地經濟良性運行,“方案”有望打破地域界限、消弭政治藩籬,淡化體制邊際,加快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流物流要素流動,從而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港深唇齒相依,前海和落馬洲河套地區,已是深圳科創出發點和香港經濟增長極。
鑄就港深“雙引擎”離不開科學引領,讓大數據開口、人工智能現身、先進技術集聚、實現資源共享。在防災減災、事故預防和公共事件多維度智慧統籌。香港優勢是資金可自由出入而深圳則不匱乏科創動能。攜手共建國際科創中心,精心打造國際大項目。強強聯合,互通有無。
港深聯動著眼未來。學生交流交換、醫療救治服務應該多層級形成行業直通機制。2012年港大深圳醫院開業,2014年港中大深圳校區掛牌。港校目前在深科研機構77家,研發項目1706個,三級政府課題1533項。教育部因應“方案”嗣后又提出支持香港高校在灣區開展合作辦學,支持港生灣區升學。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成立10年,港資企業逾萬家,深港青年夢工廠孵化香港團隊兩百多家,企業融資額達15億。深圳發展水平較高,但國際形勢不確定性,資源要素約束更緊,來自國際層面的人才和技術壓力更大,而生產、流通、消費以及科技鏈條亟待升級優化,香港優勢突出,可以捷足先登。
港深收入差距縮小,政治環境落差加大。內地港人“揾工難”,回流現象日益凸顯。有智庫問卷顯示,港籍青少年2/3到過深圳,逾3成表示有機會去深圳就業創業。深圳日前出臺“支持港澳青年前海發展措施”和“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方案”,提供439家企業及3140個實習崗位。
10月12日,灣區青創中心發布“絕版空間,最優政策”公告,入駐前海創業園可獲80%租金和物管資助,創業團隊入選“孔雀計劃”最高資助1000萬元。自貿區先行先試和深港合作樣本區承載國家戰略并為港澳提供專門服務。法學家傅健慈教授16日通過“文匯報”呼吁港府盡快考慮通關,讓更多港人北上考察,謀求發展。
深圳以“頭腦風暴”和“制度創新策源地”享譽全球。深圳打造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中國之治“樣板間”。近期制度創新573項,其中全國推廣58項;深圳立法權和27條舉措40項新授權,可望確保深圳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標志性突破,率先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持續高質量發展。
曾是邊陲小鎮今又影響中國命運的深圳再獲國家賦權。有制度創新、政策改革“尚方寶劍”,深圳與香港規則對接和國際環境因應上依據“方案”可施之以策。深圳有創新載體2214家,前海十年注冊企業增長50倍。特區成立40載,而今邁步從頭越,不但示范全國,亦為港澳提供發展空間。
雙循環經濟模式給香港帶來新機緣
全球經濟衰退、國際貿易萎縮及政治環境不確定性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思維。為確保經濟安全和順應全球經濟東移大勢,國家提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格局”。新戰略著眼綜合效能改革和市場化、法制化及國際化建設,依托國內市場,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提升的國內需求。
國內大循環,相對于以出口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結構的全球化經濟外循環。其生產、交易和分配產業鏈及消費末端均發生在國內。新經濟戰略安全性和獨立性相對突出,對外依存度和受制性明顯降低,因此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及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和科技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成首要目標。香港基礎研究卓越,科技成果豐碩,堪稱發展切入點和再生新亮點。
內軌運行為主的雙循環在不同發展階段是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政策選擇。然而,任何一個強大國家并非單一以內循環而是以外循環為主題。中國經濟外循環在2006年一度占比65%,且內外良性互動,維持出口導向模式并以世界工廠著稱。中國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王朝,從絲綢之路經濟帶到海上貿易經濟帶,均經歷外循環過程。
香港是國際都市和金融中心,作為內外循環體系之活躍元素,其穩定的國際資源、發達的資訊網絡、健全的運行機制、完善的低稅制和法制環境在深圳提升和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其多元優勢和全球水準可望在“雙循環”格局下充分彰顯。
國際大動蕩和國內大變革為港人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機遇。香港需要把握時代脈動,不失時機在如何融入國內大循環主題結構和國際外循環系統工程中找準坐標,利用雙循環經濟戰略和深圳示范全國政策機緣在多個維度契合深圳。一方面區內深耕,另一方面南向拓展。
港深打造“雙引擎”既軟硬兼容又完善服務
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專家認為,港人需要善于“過河”,勇于跨越羅湖橋。港方在灣區建設中應充分利用成型的良好機制,在經濟發展和科創時代到來之際,多層級灣區內良性聯動,協助深圳在完善法制、恪守契約、保護知識產權上下功夫。只要彼此取長補短軟硬兼容,就能辦好“前店后廠”、構建“前研后產”生態圈。
港深一河之隔,十個水陸口岸,進出人員百萬,硬件配套齊全。要共建國際科創中心,關鍵鑄就協同創新共同體??萍紕撔滦枰獌傻睾献?,其支點仍待科創合作區協作。完善灣區數據平臺、探索數據產權及數據隱私保護機制,在國際法律服務和跨境糾紛解決機制上打造國際合作新優勢。
港深聚焦要素市場、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成果轉化、推動技術轉型,加強人民幣數字化研發國際合作,適時為構建區域科技供應鏈網絡提供有效供給。深圳數字人民幣試點仍集中于個人及零售方面而未知會否延展至機構層級,因此亦為香港在實體人民幣國際化推廣至2.0提供發展方向。
深圳寬限港澳人士國民待遇清單管理制度,加大民生要素便捷流通,“灣區通”,“深港通注冊易”已落地。有港區人大代表透露,大灣區撥地予港建新社區提案已提交廣東省政府及港澳辦。相關民調顯示超9成人希望在灣區9個城市中選址深圳。港人北上,除地緣優勢和居住環境,更是對未來港深前途之肯定。
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3年前將夜間衛星觀測的熠熠生輝的香港和深圳作為連體城市取名“香圳”,視港深為全球都市圈快速發展之典范。殊不知,港深概念源遠流長,“一河兩地為一家”甚至可追溯至秦朝。從30年前深港共建國際大都市到港深科技創新圈,再到港深超級航空港皆證明兩地合作的客觀現實與巨大潛力。
港深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國際貿易形似神像。二者均處于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區位中心。作為灣區龍頭,多重利好疊加,前途不可限量。14年前,中國社科院聯合國際學者研究全球110個城市,兩地競爭力累加領先全球。港深作為助力大灣區超強雙引擎,只有加足燃料,才會生生不息。只要磅礴驅動,必然激活東亞市場,疏浚國際循環軌道,重構全球經濟秩序。
(原載香港《明報 》月刊。作者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