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魏延安  >>  正文
    魏延安:美國城市的演變與教訓 ——《許倬云說美國》札記之二
    魏延安
    2020年12月14日

    與我們現在討論的人口大量進城不同,美國的城市化進程比我們早了許多,現代城市的形成也比我們早了許多,而且已經歷了城市的興衰與演替。從白人進入新大陸至今的四個世紀中,美國城市發展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和階段性特征。

    美國城市的梯次形成

    從白人登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可以算作美國城市的發展形成期,大體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美國東北沿海出現臨海城市及外圍城市。白人第一個成功的北美登陸據點是波士頓,同期還有紐約,都有可以登陸的海灘、相當廣闊的內陸與河流及其支流,可以向內地拓展。之后形成費城和華盛頓。這四座大城市政治文化經濟地位重要,此后300余年中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資源,發展成為巨型的世界級都會區。

    第二階段,美國中西部地區節點城市形成。匹茲堡是東北地區到中西部的連接點,還是通向南方的起點,成為樞紐城市。以芝加哥為中心的龐大內陸,是美國開國以后逐步向西開拓的中轉區域和重工業集中地帶,輻射出東、南、西三方面的重要城市,但周圍都是農區,沒有東部四大城市人口密集。加上美國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各次級區域也須節點城市承擔商品物流中心功能,于是形成層級性城市布局,中心在芝加哥,地區性中心城市是第二級,第三級是10萬人左右的城鎮,再下面是由市集轉化成小城鎮式的人口集中點,再下面是廣大的農村,形成“中心——邊緣”形態。

    第三階段,美國南方中心城市形成。密西西比河下游及從墨西哥奪取的南方內陸,由于大地主的農莊經濟功能自給自足,集生產生活于一體,所以很難形成芝加哥那樣的巨大城市,一般只有兩個層級的城市分布,即中心城市周圍一串城鎮,再就是散居的村落和小鎮了。

    第四階段,美國西部城市帶形成。由于發展較晚,又受天然條件約束,西部海岸能夠形成都會區的地點很少。每座城市四周只要有一定的平地就可以成為都會區,幾個大都會之間憑單線道路連為一片,是一種連珠串似的形態,和中西部城市的六角形結構完全不一樣。

    從密集到疏離——美國城市的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新興中產階級成為社會骨干并且群體越來越大,但城市一時間不會有這么多的中等房舍提供給中產階級購買居住,當時汽車工業發達,國家正在全面建設公路網,美國的一般人士都有移動的條件,于是在城鄉之間催生出少見的近郊住宅區城市新形態,許多農莊轉化為居住區。城市邊緣既非城市也非農村的居住區逐步擴大后,形成類似紡織品概念的城市“裙邊帶”,日常生活需求依靠沿著公路發展的購物中心或者購物商場,往往規模巨大,宛如巨大的購物街市,配套的停車場蔚為壯觀,大型超市沃爾瑪等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財富也逐漸從市中心流向城郊,這種“反城市化”潮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典型的美國夢就是能在城郊購買一小片土地,建造一座哥特式房屋,門前草坪,樓下車庫,出入私家車。

    富裕階層離開后,其市中心的住宅被改裝為若干戶共居的集體住宅,企業管理上層和中產階層也相繼離去,城市反而成為窮人的集中點,我們常說的“美國窮人住城里富人住郊區”就是對這一現象的形象概括。城中心區最窮困破爛,市區只有白天公司開門人員上班,晚上除飲食店以外沒有常住居民,過去城里的若干地帶淪落為荒蕪和貧窮的代名詞,再像芝加哥的市中心白日群毆、夜間槍戰,華盛頓的市中心區也居然到了無人敢夜行的程度。

    后來,美國制造業出現衰退,原來一些中高層收入者失去優勢,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或退休到物價低廉的城市,或將自己的郊區豪宅出售,再搬進城里翻新的舊宅。這一反方向的人口移動,又逼迫原來的窮人不得不移向郊外,但他們并沒有購買豪宅的能力,只能遷移到近郊邊緣,治安也頻頻出現問題,城市主客關系再次顛倒。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店又移入城內,郊外購物中心和商業大廈拆除或荒廢,比較富足的城內不再是貧困人口的聚集區,城市周邊的小社區成為貧窮住戶的安身之所。城市各區之間犬牙相錯,不再是“中心——邊緣”形態。

    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匹茲堡為例來解讀。向內陸殖民過程,匹茲堡在200年前隨著殖民而逐漸形成,鋼鐵業發展之后,成為全國重要城市。工廠周邊形成工人居住區,再旁邊是工廠主人和管理者居住區,市區成為商業和生產單位總部所在地。隨著發展,城內有限的土地不足以容納逐漸增長的人口,加上工廠空氣污染,許多新中層階級紛紛到郊區居住。但近年來,匹茲堡鋼鐵業遷移,逐漸轉型為新的科技城市,新興高科技人員集中于城市,新興產業中產階級住在城內新建的高樓大廈,或者是聯排疊拼等不同形式的住宅中,或者是翻新城區其他住宅,排擠貧窮居民移向郊區,將那里變為分散的新貧民窟。這就是典型的美國城市三大演化歷史階段,其他城市也多多少少有些類似。

    從撕裂到固化——美國城市演化的教訓

    伴隨著城市人口遷移,社會階層出現分化,本已隔離的富人、中產、貧寒階層,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差異越來越大,無形中將城市居民分割為不同的社區,并呈現出代際遺傳和階層固化,彼此之間互不往來,形同陌路。美國今天許多問題的根源在于人群分裂和沖突激化,作者悲觀地認為,這一趨勢已經無法扭轉。而且大城市的這種演化,讓美國的小城市發展機會越來越少,依靠舊產業度日的小城鎮,被排除在經濟繁榮圈之外。

    城市的變化,帶來教育的變化,加劇社會演化。美國的教育場所原是社區凝聚的中心,兒童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左鄰右社都是熟悉的同學。隨著社區學校合并為大型學校,校車接送孩子上學,一個中小學有數千學生,同學不再有放學以后成群步行回家的交情,更不用說鄰居同學一聲吆喝大家一起游戲的場景。作者感嘆到,中國古詩說天涯若比鄰,今天的美國則是比鄰隔山岳,同事如天涯。

    城市的演化,也形成了美國今天的政治版圖。第一層級大都會區和第二層級大城市的周邊是美國產業集中地、財富集中地和主要大學所在地,居民接觸到的是現代的尖端、前衛文化,生活方式和行為心態比較偏于自由和開放,政治上總體偏向民主黨,比較重視社會公平正義、全球化,關心族群之間的開放。而美國內陸的大弧形中間,人口稀少,還是以農業為主,安土重遷;還有廣大內陸和上述一二級大城市遠郊留下的舊日勞工和鄉村人口,不太容易找到工作,這些人口是趨向保守的,通常會投向共和黨,堅持美國至上,美國制度不容改變。產業升級把他們拋在一邊,他們不能再得到新財富利潤,但是社會也相對穩定。特朗普的當選,恰恰就是依靠這些區域的支持,但紅藍兩色的分野,也顯著表明了美國社會的分裂。

    社會階層分化及逐漸固化,帶來嚴重社會問題。接受過大學教育及有職業、中等以上收入的人士,70%的人能有正常的婚姻;而教育程度只在高中、經常失業的貧窮人士能有正?;橐稣?,大約在30%以下?!多l下人的悲歌》對后者的生存狀態有著形象而深刻的描述,他們被灌輸要好好學習,但吸毒酗酒、反復離異的父母就沒有給一張安靜的書桌;他們被教育要珍惜工作,可從來沒有正式工作的機會;他們被勸導要相信愛情,可拮據的生活狀態讓婚姻顯得無比現實和殘酷。小城市和內陸的孩子很少有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理想的大學,培養就業能力,進而提高收入并轉化為中產階層,《鄉下人的悲歌》的作者只是一個例外。

    今天的美國夢也演變為兩種。一種是外國來的新移民,希望能在美國立足,雖然拿著美國的低工資,但折算成他們的故鄉,依然是中等以上的生活標準,這個夢是容易實現的,但也容易演化出移民二代的新窮人階級,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巴黎騷亂即是典型代表。那些高唱法蘭西萬歲的非洲移民一代感恩戴德而他們的后代卻對身處法國社會低層充滿憤恨。另一個是美國城市中產階級的孩子,希望可以從事新興的產業,創新或者冒險,成為下一個蓋茨或者索羅斯,這個夢想難以實現,卻成為流傳最廣的新美國夢故事。

    夢想無望就會變為仇恨。那些不能實現新夢想的群體,由此形成一種失落和憤憤不平的感覺,逐漸將貧富階層之間的異化,轉化為一種認知與情感糾纏難分的隔離,支持美國至上的霸權,拒絕接受新移民,甚至演化為排外的仇恨,把自己種種悲劇歸結于其他膚色的種族,形成美國社會極右思潮與極端運動??纯刺乩势盏纳吓_與其后的表現,再看看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亂象,美國社會的分裂即可見一斑。

    而對我們來講,其實大城市也出現某種程度的郊區化特征,城市新區和開發區遷入大量收入較高階層,而老舊城區成為年齡較大居民和新進城人員的聚集區,出現衰敗的跡象,所以老舊小區的改造就十分必要,我們既不能出現拉美式的進城人口“貧民窟”,更不能出現美國式的老舊城區留守群體“貧民窟”,必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已經出現空心化的老舊城區完全可以借助高新科技產業或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而重現往日輝煌。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六日夜手機語音寫就,二十一日夜校定)

     

    【責任編輯:許聃】
    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