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香港政府嫁禍
歐洲疫情告急。 當然形勢并不比美國惡劣,但美國特朗普政府不理人民生命,歐洲政府卻多了傳統的民主和社會主義思維,不敢隨便放棄。 即如瑞典的群體免疫失誤,致病死人數歷史新高。 首相出來認錯,國王公開譴責。 各國急推緊急措施,封城罷市,并不因圣誕近,家庭團聚而有所顧忌。 德國總理更聲淚俱下,懇求民認真防疫。 歐洲不因疫苗開始面世而有所松懈。 英國前段防治不力,情況較歐洲嚴重,更且病毒變種,毒性與傳播力度增強。 這或許是防治不力,讓病毒肆虐帶來的后果。 英國還未采取全面封城,歐洲各國便將英國封鎖,即時斷絕海陸空交通。 近期曾訪問英國者亦禁進境,避免英國的新變種病毒入侵歐洲。 英國政府防治不力,禍延國人,也有移禍他國的威脅。 疫情已是跨國災難,一國不可能胡作妄為而其他國家會坐視不理。 即使沒法干預內政,外國仍可將它整個國家封鎖起來,迫其盡力改善。 歐洲之對英國如此,實際上亦應對美國、巴西、印度實施同樣的封鎖。 病毒蔓延叢生。 一如英國,容易變種惡化,歐洲之防英國已經被動。 當公布英國病毒變種之時,變種病毒早已散播,在封鎖英國之前已入侵歐洲。 同理,美巴印的病毒或許亦早已變種,散布外國。 可能與英國變種病毒不同,另途變種,可對世界的威脅不能忽視。
英國歐洲的情況,應給香港引以為鑒。香港總是后知后覺,消極被動,在法國等全面禁英國到港的交通,政府オ中斷與英國的交通,禁止從英國和經英國返港的各類人士,但還應把過去十四天到過英國者禁止來港,防止轉折來港的。 保香港社會安全,才可讓在外港人將來有回家的機會。 香港要至少在今后二十一天要禁制英國來港,也應準備對疫情失控的美國、巴西、印度施加嚴厲禁制或管制,避免新變種病毒襲港。 香港政府不嚴厲政策措施,一旦疫情進一步惡化,香港不封城,內地和好地便會將香港封鎖,一如今天的英國。 香港便陷入絕大的社會與經濟危機,那時政府才全力防疫,便悔之已晚,也難控制疫情惡化的巨大代價。 香港政府把政策責任推誘香港個別專家,專家未必可信。 為什么不看內地和外國的教訓,而讓少數專家來主宰推行消極被動的防疫工作,排斥有效的內地經驗呢? 出了問題,政府撒手,可這幾名專家能承擔政治社會和道德責任嗎? 政府是陷他們和香港于死路!
1219-要強制檢測
香港疫情日趨嚴重,政府的態度便是從特首主導轉變為一切聲稱依從專家意見。 顯然是把責任推諉給專家,專家們卻未能公開解釋為什么取這樣的防疫治疫政策措施,只是零星的在媒體訪問時說幾句。 專家的意見與想法的理據都是隱藏于政府(特首與陳肇始局長)的公關言論背后。 社會大眾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不知道是否屬專家的真正意見? 只有特首等的一面之詞。 她們可信嗎?
特首說專家一致不同意實行全民強制檢驗。 但是這些專家的理據如何? 專家的意見可信亦未必可全信。政府委任的專家可能是本港的精英,可卻不一定表本地大多數的專家。 專家的意見按科學的原則來說,并不是絕對正確。 特別是今次疫情的發展與影響對政府、社會與專家來說都屬新的經驗,其中有著不少的不確定性,須經實踐檢查。 而在香港以外,已有不少地方有具體經驗例子,可供參考。 內地是全面實行全民強制檢測,規模龐大,成效顯著,內地專家人數眾多,他們都是支持全民強制檢測。 個別專家,例如鐘南山亦主張香港要實施全民強制檢測。 當內地專家與香港專家有不同的意見,或許特區政府要公開讓香港專家完整表達他們的理據,以取信社會與內地政府。 香港疫情已威脅近廣東地區,便不單是香港一地之事了。
香港現時的政經目標,應是怎樣盡快清零,以恢復社會經濟民生。 政府的政策已經阻止不了第四波的爆發,被迫開始推行個別場所與人群的強制檢測。 在上次全民自愿檢測之時,香港的專家不以為然,現時都被迫轉變。 若這一個月每天的確診病例減不了,不明源頭的病例還層出不窮,便證明政府引用本地專家一致反對全民強制檢測的政策不當,應如內地或國外一些城市實施全民強制檢測。 事不容遲,任何拖延抗拒的理由都要公開拿出來讓市民公斷、讓中央政府審查,資源不足便應請求中央和廣東省援助。 特區政府強不推行全民強制檢測,或許因頗多困難,政府高官不愿努力,也不敢得罪社會里反政府反中的勢力。 這是私心掩蓋社會大眾利益,效果相近于制造攬炒。
全民強制檢測是防疫有效措施之一,當其他措施失效,特區政府應在其他在內地行之有效的措施配套之下,切實推行。 能否切實推行,反映著特區政府的決心與對防疫治疫和市民大眾利益的忠誠。 不如此,社會與中央政府必對他們問責。
1215- 返內地避疫
香港疫情近似失控,現正處于冬季流感高潮,新冠病毒擴散的機會更大。 政府的防疫措施未夠嚴厲,未必可以根絕小區潛伏的病毒,拖延下去,看來明春仍然會有疫情。 一些人若有余錢,不需上學上班在港工作,可能最佳防疫之法是到內地避疫。 即使隔離十四天,內地許多地方已經「清零」,防治又極其嚴格,疫病沒法蔓延,應是當今全球最佳避疫的安全所。 而內地經濟社會生活已經恢復正常,避疫內地便可正常生活。 即使沒有家人親戚在內地,港人避居幾個月也所費有限。 而生活正常,四處游玩,或選一山明水秀地方幽居,也不用去太遠的地方,單只廣東省內,或珠三角地區便已有多樣選擇,住食俱宜。 需回港也交通方便。 有醫護問題,除本地機構外,還有港大在深圳的香港醫院。 現在起在內地三五個月,乃至半年有多,可趁春節元宵,也可體驗內地山野城市的春天氣息。 這總勝于留在香港,屈居家里, 還要冒社區感染的風險。 香港過去大半年的憋屈生活,有可能逃避的便應逃避。 這是香港處于大灣區的優勢,兩地融合,香港可以在疫情中體驗到背靠內地的幸福。
不能和不愿返內地避疫的港人,便只能留在香港,自求多福。 疫苗雖然運到,但開始時數目有限,普及接種需時,留港港人面對疫病的威脅便至少有大半年時間。 只能寄望政府努力、市民合作,減少病毒散播的風險。 只是社會經濟難以恢復正常,民生便會受損,與內地比較便有巨大分別。
歷史上,多是內地有難,國人逃難香港,上次港人逃難內地是日本侵略的三年零八個月。 今次疫病侵港,港人逃難內地,這應是內地自解放和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 或許這正代表一個新的歷史趨勢,只希望香港能夠認清歷史大勢走向。 好好作第二次回歸,分享國家發展的好處。
1212-香港不敗
朋友問: 香港經濟會否崩潰? 疫情持續、政府財赤、經濟衰退、公司倒閉、失業不斷失控,形勢確是十分惡劣。
關鍵因素是疫情能否抑制,從而經濟社會民生能否恢復正常。 按特區政府這大半年的政策表現來看,除了花耗公帑,抽調儲備外,似乎無力抑制疫情。 病例繼續,小區內隱藏病毒,防止病毒輸入的能力也欠缺,一時或許可把病例減少,卻沒法根絕,也隨時會有輸入而重新擴散的風險。 這樣疫情斷斷續續地拖下去,待疫苗全面啟用才可望克服。 可疫苗全面接種之期會在那一天呢? 最樂觀的相信是2021年的年底。 那時又會適逢流感高峰期,要用疫苗把疫病克服,便可能要到2022年初了。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疫情緩,可恢復部分經濟。 不過,一是不能完全恢復,香港經濟原來的水平難以回復,因基數可以回復正增長,卻仍會在2019年動亂前的水平以下,不易迅速收復失地。 社會消費與投資心理需時頗長才可回復。 二是香港依靠國際及內地因素,疫癥未能清零,通關受到限制。 香港不少依賴外來經濟行業企業便難免大批倒閉。 從動亂至2022年初便是三年時間,連續的經濟打擊大有機會引發更大的連鎖作用,惡性循環。 若再加上中美矛盾帶來新的移民潮,疫病破壞性便與其他因素結合,影響更為深遠。
若疫情克服不了,或將拖延,朋友擔心的,香港經濟會否崩潰,未必過慮。 不過,香港的幸運是九七回歸,成為中國的部分。 因此,中國之克服疫病、經濟恢復增長,香港亦必然得益。 且在去年動亂之后,中央政府堅持全面管治,香港不會被棄。 香港陷入危機之中,中央政府不會放手不理。 香港屬中國部分,是十四億人的土地,怎可讓災難摧毀。 而中國亦處于美國等的外交壓力之下,又怎可讓香港出問題給外來敵對勢力有機可乘? 穩定香港,并且以內地之力,來推動香港發展,才是中央政府的戰略和政策! 若特區政府無心無力,中央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理。 否則怎樣體現全面管治之權?
于是,疫情失控,中央出手,經濟衰敗,中央也必出手。 只要疫情盡快克服,不需大作為,單只中概股企業從美回流,人才回流,資金回流,加以珠三角和內地消費需求外溢香港,香港便可無礙。 特區政府無心無能,但若按中央政府旨意執行政策,英國殖民地留下的公務員相信也可克盡厥職。 不同意者不是移民他去,便要受誓制約,香港還可保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