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陳文鴻  >>  正文
    陳文鴻:會否世界大戰?
    陳文鴻
    2020年12月27日

    全球大疫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全球化的進程逆轉。

    特朗普的反全球化是反美國不能控制的全球化,他要求的是美國優先的全球化,也即是回復到戰后初期或冷戰剛結束時,美國主宰一切的全球化。 實際上是重建美國的全球霸權,打擊異己或有利益供美國搶掠的國家。 這是比以前的美國強盛時代不同的強盜式全球化,回歸到美國擴占西部的野蠻粗暴。

    但疫情引發對全球化質疑,甚或要逆全球化的因由不同。 疫情使國家城市封關罷市,以至鎖國--封鎖本國也封鎖他國。 目的是截斷疫病的傳播,保衛國民的人命安全,這是公共衛生的國家安全。 由于封關鎖國,進出口運輸與貿易受挫。 過往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使各國形成專門化的生產,一國再不自給自足。 而當疫病來臨時,公共衛生和醫療用品、藥物本地本國不生產,或生產不足。 外貿斷絕,便會陷本地本國的醫療體系于困境。 俯仰求人亦未必可有足夠及時的供應,由此而構成了國家的公共衛生和醫療的危機。 不管國家財政怎樣富裕,醫療設備與水平怎樣先進,沒有進口,或進口不足成無米之炊。 而在醫療衛生之外,封關鎖國,人民還要食物供應,大多發達國家已減少農業,本國生產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糧食安全的問題也因此而提上了政治議程。

    此外,國際全球化的跨國供應鏈式的制造業生產方式也備受疫情沖擊。 由于跨國運作會涉不同國家的不同疫情風險,只要其中主要環節所在國家或地方的疫情嚴峻,出現封城,供應鏈的上下游連接便出現斷裂,整個供應鏈便會停工待產,疫情持續便損失重大。 更關鍵的是原來的市場被已經克服疫情的國家與地方的生產替代,一段時期的停產減產對企業會帶來沉重的財務打擊,恢復原來的市場也不易。 特別是疫后經濟全球都陷于低迷,總需求減少,競爭加劇。 一些企業,越是大的跨國企業,越會感受更大的壓力,容易倒閉。 由于工業生產減少,企業倒閉帶來的經濟問題,使得更多的政府擔心國家的經濟安全。

    此外,疫情是跨國傳播,像美國、巴西、印度,以至英國、瑞典、意大利等防治失策,變成病毒的輸出國禍延別國。 其他各國為保本國安全,必然采取政策措施隔離。 像歐盟的松散邦聯制,各國還是互相封鎖,也缺乏協力防治疫病,大難臨頭,各家便自掃門前雪。 又如美國聯邦政府防治失策,便一方面在國際上搶購醫療衛生物資,以至疫苗。 另方面把政策失誤的責任推諉外國,全無國際道德與倫理責任。

    過去半世紀是全球化、自由化和區域一體化,似乎朝向國際規劃來解決國與國的紛爭,也把不同國家用貿易、投資等方法整合起來。 可是先是特朗普與美國極右派的美國優先,破壞國際秩序,繼而是全球大疫,凸顯各國各自不同的利益和安全。 疫后世界可能便回復到兩次世界大戰中間的格局,各國競爭,不擇手段。 會否因此而爆發真正的世界大戰,而不是過往兩次主要是屬歐洲的大戰呢?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