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由于處于特殊歷史背景、國際關系和全球疫情諸多因素累加關鍵節點,因之,人們對于不足三天的年度閉門會議格外關注。立足兩個一百年交叉口,2021年經濟政策走向及相關經濟部署和任務分配如今經緯分明。相形1929年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環境,以需求萎縮和供給斷流為特征的世紀性重大沖擊下,國家高層如何把握時代脈動疏通經濟筋絡成為看點。
專家認為此次會議政治內涵豐富,新形勢新業態特點凸顯。從中國率先復工復產、經濟運行常態化、全年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到外資外貿逆勢增長、確立經濟格局“雙循環”并成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之治”在“西方之亂”比對下,政策自信和制度創新達到新高度。以人民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國際化進程十四五期間或迎來最佳時機。中國數字貨幣實踐走在世界前列,從技術上為人民幣跨境支付提供了可行性,央行數字貨幣正成為全球央行和金融市場競爭制高點。
在重大國際事件和自然災害面前國家體制和中央權威相得益彰。以人為本、科學決策、果斷執行和嚴密評估的治理理念2020年已充分體現并將于2021年一脈相承。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國際治理體系及規則主導權加速演變。在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方向上,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為主旋律的8大任務,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涉及人才和機制兩大難題脈絡清晰。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高精尖核心技術及高科企業附加值諸方面,明確將擺脫核心科技領域長期被掣肘的被動局面提上日程。
中國雖然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但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偏低,仍處于全球中低端區位。產業鏈中斷和外移風險加大,所以需要進一步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控能力以保障產業甚至國家總體安全。在全球疫情不可預知國際政治極不確定背景下,客觀評估經濟態勢、理性定位發展格局、高速度推進、高質量引領新發展勢之所趨。制造業投資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雙循環模式下的內外雁行陣勢亦難以避免。服務業更多轉向生產性,通過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快速提升。
投資和消費是中國經濟復蘇基礎。雖有諸多因素制約,2021年依然可望取得驕人成就。新加坡亞洲新聞網24日認為,中國是唯一疫情中復蘇的G20 經濟體,依如10年前許多國家經濟衰退掙扎狀態下做出貢獻那樣,中國既保持宏觀政策及人民幣匯率穩定性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韌性”成長對全球經濟做出貢獻。有俄媒指出,世界主要經濟體需要像08年那樣共同努力緩解地緣政治競爭。亞洲國家正從中國經濟中受益,冀全球處于龍頭地位的中國助力世界快速走出低谷。
中央經濟會議就發展中出現新問題新情況提出新要求并對癥下藥施之以策?!皬娀磯艛嗪头乐官Y本無序擴張”,對互聯網企業憑借資本高額補貼而實現壟斷的機制予以制約,一窩蜂經營高風險高回報的科技投資未必再產生“綿羊效應”;保障平臺經濟領域多邊市場動態競爭,跨界競爭及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必須在審慎監管前提下運行,對政策盲區和政策寬容度予以調整。國家對互聯網巨頭采取嚴厲約束和重塑監管權威已成事實。
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要求包括參會的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及滴滴6家互聯網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不可濫用自主定價權和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推動市場化法制化數字化協同創新監管,優化“事前合規,事中審查和事后執法”全鏈條監管,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厘清壟斷邊界,增加社會責任,將活潑有序監管體系及平臺經濟生態圈構建載入日程,快速提高數字經濟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
正如會議所指,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市場巨頭必須順應歷史潮流,承擔社會義務和歷史責任。凈化市場,完善競爭機制,助推產業規劃和實體經濟中長期發展新藍圖之決心充分彰顯。在現實國情和全球發展趨勢下,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別是數字技術帶來的反壟斷斗爭進入新通道。學界認為,行政措施可以藥到病除。長遠視之,相關法律則呼之欲出。
歐盟針對GOOGLE、APPLE、FACEBOOK及AMAZON等硅谷巨頭,去年12月15日“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亦先后出籠。自法國開征數字稅,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及奧地利等國跟進。技術變革10年一代,產業變革則大約20年。不同經濟體從來沒有停止過對金融寡頭壟斷行為的質詢、規范乃至制約。無論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領域,政策工具之核心邏輯是維護市場良序和公平競爭機制從而避免科技創新基因和市場運行規則受損,避免消費者權益及互聯網創新因之短命。
從會議通稿看,除重墨國家制度優勢、政府科學決策及果斷因應國內外形勢創造性化險為夷外,基建和地產、金融和信貸風險以及糧食能源安全舊題新提,暗示政策超年度跨周期特點。2021年寬松宏觀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必要支持力度”和“不急轉彎”間接表明后疫情刺激手段和擴張規模將穩步有序退出,而高頻率“自主”二字則凸顯內循環及需求側內轉新航標。專家解讀此舉為貫穿“十四五”之重要安排,亦會形成中長期經濟戰略主基調。
從歷史視角縱觀全球格局,雖多極化曙光在望,但大國競爭節奏加快,地緣政治博弈并無消弭跡象。2020年中國經濟雖實現了V型反轉,2021年經濟亦大概率回歸常態,甚至有望重拾2019年經濟增長率6.1%現象或更高,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或將涉及“高和低”雙維度考量。準確把握新時期全球經濟脈動,分解國內長期制約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問題,加快疏通體制機制阻瘴,令諸要素全方位自由流動從而優化配置釋放社會活力,實現經濟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新年伊始,供給側結構性和需求側改革優化了市場環境亦催生了新的預期,縱深了“放管服”力度,在繁雜紛亂的全球經濟形勢下,摸到經濟與資本運行的脈動,疏通了經濟筋絡,解除了不適應新經濟發展病灶。冠病疫情以來,在各經濟體救助紓困、量化寬松政策及各國高債務率和高財政赤字率對財政政策制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得以上揚而美元走弱趨勢未改。歷經7年共35輪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既間接調校了中美貿易走向,又改善了中國外貿出口環境,為2021年維持國家宏觀政策連續性奠定了基礎亦為激活全球經濟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