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革命遺址眾多,被認定為革命老區的有5個鄉鎮、84個村居。黃巖的這些紅色資源,是一筆筆寶貴財富和精神遺產。
在黃巖茅畬小學、上鄭圣堂村、桐樹坑村、山前村依然能尋覓到曾經的紅色印跡,見證了崢嶸歲月,為臺州、黃巖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過重要貢獻。
抗戰時期中共黃巖縣委機關舊址(茅畬小學)
茅畬小學、山前村
抗戰時期中共黃巖縣委機關舊址
中共黃巖縣委于1928年5月成立,1932年10月縣委解體后,黃巖一直沒有縣委機構。
1934年,林泗齋擔任茅畬小學校長,他利用辦學機會,進行革命活動。后來,茅畬小學成立“茅小救國會”和“茅小兒童參觀團”。1938年3月成立中共茅畬小學支部。1938年5月,中共黃巖縣委重建,林泗齋任書記,縣委機關設在茅畬小學內??h委重建后,在城關、新橋、烏巖等地發展黨組織,在兩年多時間里,建立起7個區委和1個特支,全縣共發展了65個支部、520名黨員??h委在這里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茅畬小學因此成為當時黃巖革命的中心。1998年被評為臺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后來,中共黃巖縣委遷至土嶼山前郟國森胞妹家等處。郟彩娥家作為黨的聯絡站存續了多年時間。2020年被評為黃巖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浙東浙南部隊會師紀念館 陳偉華/攝
上鄭圣堂村
浙東浙南部隊會師舊址
藏于群山之中的黃巖上鄭圣堂村,不僅有著景色秀麗的山水風光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而且有著許多珍貴的革命遺址。
這里是革命先輩艱辛開辟的一塊紅色土地,早在三十年代開始,中共黨組織和紅十三軍及浙南游擊隊就在圣堂一帶開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留下深遠的政治影響。
1948年4月7日,浙東臺屬“鐵流”部隊和浙南括蒼支隊在圣堂勝利會師。此后,兩支部隊互相支持,并肩作戰,壯大了革命力量,拓展了武裝斗爭新局面,促進浙東浙南兩塊游擊根據地聯成一片,推進了黃巖和臺州解放的進程。
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紀念館 蔣忠慧/攝
桐樹坑村
中共臺屬特委機關舊址
穿過蜿蜒的山路,黃巖平田桐樹坑村的牌坊映入眼簾,古銅色的漆墻、黑色的磚瓦、高聳的大理石紀念碑,透出濃濃的革命遺跡色彩。這里曾是臺州早期黨組織誕生的搖籃、中共臺屬特委機關所在地,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在1938年至1949年的烽火歲月里,桐樹坑村黨支部依托當地特有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堅持斗爭,11年紅旗不倒,書寫了無數個紅色傳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跡。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曾經在這片土地為臺州人民的解放事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鑄就了“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勇于奉獻”的桐樹坑精神。桐樹坑黨支部所經歷的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一個縮影,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實寫照,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成功實踐。
每年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黃巖九峰烈士陵園里總要開滿鮮紅色的花。經過烈士墓前的人們,都說這些花是那么的美麗。他們知道,這鮮花的紅色,像黨旗上、國旗上的紅色一樣,都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