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工業革命這樣體量的歷史事件解讀得引人入勝,如果再能激發讀者將之與當下形成對比的沖動,引發對諸如創新、組織、國家和文明層面上的深入思考,那么這樣一本書必然值得一讀,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鋼鐵巨人:世界因之而變》。
這本書講述了兩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工程史上的元老級人物伊桑巴德·布魯內爾和羅伯特·斯蒂芬森的故事,以前者的經歷為敘事主線。英國已故歷史學者薩利·杜根用準確的史實、詳盡的細節、生動的描寫、精道的論述,當然還有數十張精美的手繪圖畫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再現了兩人憑借在英國的鐵路、隧道、橋梁、輪船等四大領域出色的工業發明與工程設計而享譽全球的歷史畫卷。
今天,當我們乘坐高鐵穿越橋梁和隧道時,一座座設計精美的橋梁,一個個堅實可靠的隧道不僅讓天塹變通途,而且也成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人類智慧的結晶。你可曾想到在工業革命初期,今天的這些理所當然都曾經是世界性工程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長期的積累,也需要靈光乍現。
這本書的可讀性首先來自于它不僅展現了維多利亞時期工業技術進步的大舞臺,而且還原了一些關鍵人物轉瞬即逝的小靈光。例如,在介紹布魯內爾的父親、法國工程師馬克·布魯內爾如何想到水下鉆洞時,作者指出他是受到一種叫“船蛆”的蠕蟲的啟發才發明了隧道盾構法的專利的。這種蠕蟲在船木中鉆洞時從體內排出一種粘液加固洞穴。老布魯內爾看到了這些,最終才有了他們父子倆聯手設計施工的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水下隧道 —— 泰晤士河隧道。
再如,從木船到鐵船,從槳輪船到螺旋槳船,這兩個飛躍都是在布魯內爾的直接推動下實現的。這個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英國造船業及其航海業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地位。作者評述道:“木船是一種藝術形式 …… 鐵船則是精密的工程?!痹诮榻B從木船向鐵船的關鍵跨越時,書中穿插講述了工程師和機床制造商詹姆斯·內史密斯與布魯內爾的交集及其做出的重要貢獻。
正是因為內史密斯發明的蒸汽錘,才有可能讓布魯內爾將他設計的巨大的鐵軸和螺旋槳鍛造出來。誰能想到像蒸汽錘這種劃時代意義的標志性發明是內史密斯用不到半小時時間就用草圖勾畫出來的呢?
人類第一張蒸汽錘的設計圖紙就是這樣一個在黃銅制造廠長大的年輕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在速寫本上撕下來的一頁上畫成的,而且十分精美,帶有詳細的計算公式和數據。內史密斯12歲就離開了學校,17歲時已經成為一名熟練的鍛造工人。他在壁爐中制作黃銅鑄件,制作蒸汽機模型。
因此,真正讓這本書厚重起來的是作者對豐富背景信息的占有和自如的穿插使用,讓讀者能夠感悟到創新這一系統工程背后的諸多關聯因素的內部張力。
除了材料和技術的進步,支持工業革命期間整個英國創新體系的另外幾個基礎性的因素,其中包括市場、金融、知識產權保護和勞資關系等現代創新體系要素的充分發育。
布魯內爾和斯蒂芬森的留下的幾乎每一個偉大工程,或者偉大失敗,都是在與其他工程師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的。在200多年前的英國,資助發明、創新和開創性工程的投資市場已然初具規模。
盡管巨大的工程往往對國家和民族都有鼓舞作用,但從泰晤士隧道、克里夫頓懸索橋到連接利物浦和曼徹斯特的鐵路、布里斯托鐵路,到大不列顛號帆船和大東方號輪船,再到以失敗告終的宏偉的氣動鐵路,背后都有大企業和大財團的投資做支撐,有相對完備的技術專利保護體系,進而促進了現代工會體系的發展,成為緩解勞資關系保護勞動者權利的重要緩沖地帶。
我們經常提到的所謂鼓勵創新的容錯機制究其根本是在以上幾大體系同步發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而非整個社會和行業真地可以包容布魯內爾倡導的氣動鐵路如此昂貴的工程試驗。
英國雖小,但在工業革命期間這片土地上卻完成了多種開創性的工程試驗為人類的技術進步進行必要的鋪墊。
這本書以生動的筆觸讓今天的讀者重溫了那一代工程師和發明家們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正是因為對一顆螺絲釘的近乎偏執的關注,對一次次工程災難的詳細調查,對土地和自然特殊的鑒賞力,對螺旋槳槳葉角度的精益求精,對建立工業標準體系的執著追求,對不同材料承壓極限的反復試驗,人類的生產力才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現在的工程已經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活動,但那個時代的工程作為人類與巖石、土壤和天氣的搏斗,卻充滿了不確定性。盡管如此,那個時代像布魯內爾這樣的工程師和發明家所代表的一種勇往直前的開拓精神,以及供養他們成長的社會土壤所內含的制度性養分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