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兩年籌建, 2021年6月3日,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上海興業路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與精心修繕后的中共一大會址同時對外開放。從原先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到如今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雖只字之差,但紅色地標煥然一新,“開天辟地”莊重呈現,見證這座城市的歷史厚重與分量。
從石庫門走向天安門
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由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建展館等組成的“石庫門”,全面立體地重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實踐。歷史現場,展示了革命者的堅定信仰,體現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百年前的中國,外侮內亂,軍閥混戰,山河破碎。而此時的上海,風云激蕩,思想叢生,主義萌發。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一座石庫門小樓悄然開幕。中國第一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心懷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 13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全國50余名黨員,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的召開是中國歷史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紅色場館,詮釋不變的初心。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在上海正式開館,全面系統、形式多樣地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光輝歷程,述說著黨的偉大開端與不變初心,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徜徉在中共一大新館之內,我們可以在更加豐富又不失現代感的新空間中,讀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更凝練起新時代的昭示和引領:從石庫門出發,一路探尋、摸索,終于從小團體變成大政黨、登上天安門,上海承載起歷史轉折點的特殊角色,是一種歷史必然,標定著中國革命的偉大起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夢想,傳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
從興業路走向民族復興路
紅色場館是精神家園的寄托地,也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地。今天,在一片現代與歷史交融的開放式街區,中共一大紀念館莊嚴佇立。老館新館隔街相望、形制呼應,紅色步道連接起周邊紅色遺跡遺址,形成一個經典式的街區博物館,鮮明的表達著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是如何從過往走來,又將如何奮楫當下、奮進遠方,體現著上海是融于血脈的光榮之城。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發地,也是我們黨百年輝煌歷程的見證地?!白叩迷龠h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今天,我們回望和瞻仰,目的就在于秉承立黨初心、牢記崇高使命、把握歷史主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奮進。以中共早期建黨革命精神為源起和根脈,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偉大實踐中,構筑起一座座精神豐碑。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國共產黨在這百年接續奮斗中,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新的中共一大紀念館將展陳敘事起點設在了1840年,有著塵封多年上千件悉數展出的史料得以公之于眾,并以數字化、智能化的展陳手段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這里對中共建黨的風雨如磐,會有更加直觀、更為深切的體悟。對整部百年黨史來說,中共一大是偉大的開端、是歷史的原點。對上海來說,中共一大會址和一大紀念館,是特殊的地標,不僅標記著這座城市在百年黨史上的特殊身位,也標記著這座城市特別的信仰和精神,許多紅色遺址處處顯示著上海作為英雄城市的歷史厚重與分量。
紅色場館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地,也是精神家園的寄托地。近年來,上海在全力推動現代城市建設的同時,也不斷挖掘呈現這座人民之城、英雄之城深厚的紅色基因。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的原則,對全市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摸底盤查,現存總數達612處。2021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將為加強對紅色資源的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提供堅強后盾。筆者作為有著49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深信在新的百年歷史征程中,中共一大紀念館必將不斷提醒和展示著我們黨創建時期確定的、百年不變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國共產黨人跨越時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提供不竭精神動力。中共一大紀念館作為上海城市最醒目的紅色地標,也將不斷“枝繁葉茂”,影響和感召起一代又一代人。
上海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陳新光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