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魏延安  >>  正文
    魏延安:城市的農產品為什么感覺貴? ——讀《江小涓學術自傳》的一點體會
    魏延安
    2021年08月10日

    時不時總會聽到這樣的議論,為什么在農民地頭的水果才賣兩三塊錢,而到了城里卻要賣到成十塊,太貴了,太不合理了,再加上幾個大嘴的所謂“專家”吆喝是太黑心了,頓時一個經濟問題又演化為道德問題,讓農產品經銷者百口莫辯。

    作為經濟學家的江小涓,在其學術自傳中以海南辣椒為例,全程追蹤進行研究,結論是從產地到銷區的各個環節均無暴利產生,而且因為這個行業的收入相對較低,加價倍數才相對較小,如若各環節的勞動者達到基本均等的收入水平,則零售環節單位商品的加價就應該十數倍甚至數十倍于批發環節。其實,若是把農產品與服裝行業比較,那心理就會平衡許多。服裝行業的終端零售價格加價一般在8-12倍,然而奇怪的是,高喊服裝太貴、大加道德批判的人似乎并不多。

    江不涓跟蹤調查的這一批海南杭椒,在澄邁縣的收購價是每公斤13.8元,經24小時預冷和三天運輸后抵達北京新發地,批發價漲到16元,經過二級批發和小件批發等環節后,漲到20元左右,加價6.2元,加價幅度45%;最終的零售價格一般在30元,加價幅度達到117%。表面看,產地13.8元,終端零售30元,流通環節竟得16.2元,很不合理。但仔細看,在中間流通環節經歷了包裝、預冷、運輸、批發代銷等幾項,光3天2夜的運費就高達11500元,收購商每公斤才掙0.28元,一車凈掙3000元左右,實在不能算多。表面看起來掙錢最多的終端零售環節,也就瓜果菜攤,名義一公斤加價10元,但一天下來就賣個二三百公斤,扣除兩三千元的攤位費、比例不小的損耗,起早摸黑(早上四點起床,干到晚上七八點),一個月攤主夫婦毛收入1.2萬元左右,收入水平不能算高。研究給出的結論只能是,零售環節勞動生產率最低,加價最多,各個環節獲得的勞動收入大抵合理。

    當然,農產品關系國計民生,老百姓一日三餐都要購買,如此高頻消費,必須想辦法降低流通成本。那怎樣才能讓表面看起來太貴的農產品把終端零售價格降下來?大家不約而同的想法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系,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但從實際情況看,還需要付出相當努力。

    由于每個人每天消費的農產品種類繁多,要讓來自全國不同地方的生產者精準對接到每一個消費者,目前還是不太現實的。生鮮電商曾信誓旦旦,要革除傳統菜市場的種種弊端,但結局卻是頭破血流,在資本的持續投入下虧損前行。表面上,生鮮電商能減少一些中間流通環節,如多級的批發環節,但卻相應增加了倉儲、分揀、包裝、冷鏈、快遞等費用,更不說昂貴的流量費、推廣費等,當供應鏈體系還不成熟的時候,終端價格甚至比傳統市場更高。像前幾年網上賣的櫻桃,普遍價格在上百元(三斤包郵),比傳統零售還貴,消費者大喊吃不起,而電商卻說不掙錢,因為大部分費用是新增的中間成本。這幾年,隨著供應鏈體系整體的改進和效率提升,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價格水位才降了下來,但相對于傳統市場,價格優勢依然不明顯,購物體驗感、新鮮程度和時效卻明顯提升,因此仍能不斷發展。

    不過,整體情況正在逐步向好,像不斷出臺的優惠政策在減輕農產品流通成本,如鮮活農產品公路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稅收減免政策、冷鏈環節的補貼政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的各類項目持續實施等,為更多的農產品生產主體直接銷售創造了條件,進一步減少了中間環節。比如農民網上銷售農產品的逐漸多了起來,終端價格下降了,農民的銷售收入還增加了。社區團購雖然惡性競爭需要治理,但集合采購、集中配送的方式也有利于減少中間環節。生鮮電商不斷改進模式,前置倉、社區配送、倉配一體等不同路徑也不斷在提升效率。但無論如何,流通的環節可以減少,而過程少不了。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一日)

    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