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鞠傳江  >>  正文
    鞠傳江:中國何時能夠解除缺“芯“之痛?
    鞠傳江
    2021年09月03日

    芯片短缺正演化成一場全球性危機對眾多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也正處于這場危機的風口浪尖上,飽受缺“芯”之痛!

    受全球疫情、美國制裁、商家囤貨等多種因素影響,從去年4季度開始的全球性芯片慌已經延續了9個多月,芯片的不可替代性讓眾多產業飽受缺芯之苦,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迅速傳導到了包括汽車、電子、通信等行業,這些行業均因芯片短缺受到重創。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9日,因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減產達585萬輛,其中中國減產112萬輛。而相關部門預測,僅中國汽車市場8月至9月行業將減產200萬輛。而中國的電子、通信等行業均不同程度受芯片短缺之苦。特別是受美國瘋狂打壓的華為,因為芯片斷供和代工企業臺積電停止為華為加工高端芯片,致使華為的高端手機業務面臨巨大困難,市場份額出現斷崖式下跌。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04億元,同比下滑29.4%,這也是華為10年來首次半年營收出現同比下滑。以手機為核心的消費者業務由于持續受到美國嚴厲制裁,外采高端芯片斷貨,新產品的推出和市場鋪貨能力均受挫,致使業績同比下滑47%。

    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性芯片荒,將會對全球168個產業帶來最直接的沖擊。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市場規模已經連續16年居全球第一。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為1434億美元,增長9%,折合人民幣9257億元,而同期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4390億美元,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占全球總量的31%。但是,如此規模巨大的市場,來自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值約為227億美元,占比約15.9%。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生產能力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形成反差倒掛。中國芯片市場,長期依賴進口,去年,全國共進口5435億個芯片,進口金額高達3500.4億美元,其金額超過石油、鐵礦石進口額之和,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產品。

    芯片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糧食和“大腦”,是信息社會的基石,在信息化、智能化不斷加快的今天芯片已經成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梢哉f,芯片作為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其地位更是無可替代。按照IC Insights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2230億美元。而中國有關機構的預測預計2025年中國芯片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芯片中高端市場長期被歐美日等國的國際巨頭企業占據。據統計,在全球前50大工業芯片廠商中,美國企業數量達到21家,占據60%市場份額。而高端工業芯片領域,美國企業具有市占超過80%的壟斷優勢。如果芯片產業的主動權繼續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手中,就會成為美國制約打壓中國發展的掣肘命門。

    盡管近年來中國集成電路芯片產業得以高速發展,但是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中國芯片產業依然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專家分析,芯片作為高精尖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芯片產業之所以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甚遠,主要問題包括:首先,缺乏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和測試等全產業鏈于一身的龍頭企業,中國工業芯片企業被鎖定在中低端而不能突破,嚴重制約中國芯片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中國芯片產業的研發能力與制造能力嚴重不匹配,從華為海思的命運也可以看出即便擁有高端芯片設計能力而又沒有先進制程制造能力,造成了中國芯片產業的高端制造能力短缺。而高端芯片研發人才和高端制造人才資源短缺,更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第三,受海外芯片產業核心制造設備光刻機等引進制約,而國內缺少系統集成攻關,這使中國的芯片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兩代半的代差。這些原因的疊加致使中國芯片在技術性能、優良品率、規?;榷鄬与y以突破,大大阻礙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國產化、高端化進程。

    中國如何沖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卡脖子”技術封鎖?需要以舉國之力協同攻關,集中全國最強大的技術力量,突破西方的“光刻機”壟斷和封鎖成為當務之急。

    新中國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那里有封鎖,那里便會有突破!從兩彈一星到北斗導航系統;從航空航天的探月工程、中國火星探測器、中國太空空間站到量子通信技術;從殲20到航空母艦;從5G通信技術到深潛器技術,這些中國已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技術無不是在西方技術封鎖甚至是制裁的情況下,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靠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靠中國科學家的聰明智慧一一得以突破。如今,當美國在芯片領域再一次對中國進行封鎖、制裁進行“封喉卡脖子”,只能使中國在這一領域以更高的水平、更快的速度進行突破!

    芯片產業已經關乎到中國經濟發展走向和國家安全,國產化成為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和唯一路徑,高端設備、特殊材料、芯片設計、精密制造等領域很多關鍵核心技術還有待攻克。2014年6月,國務院推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旨在發揮國內市場優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帶動產業鏈協同可持續發展,加快追趕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按照這一規劃,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增強。移動智能終端、網絡通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重點領域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業生態體系初步形成。16/14nm制造工藝實現規模量產,封裝測試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鍵裝備和材料進入國際采購體系,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到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2018年,國務院還推出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并提出了芯片產業的5年計劃,計劃到2025年內實現70%的芯片自給率。

    中國芯片產業的突破和彎道超車離不開人才,高端芯片設計人才和制造人才的短缺依然是制約中國芯片產業高速發展的短板。目前,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從業人員規模大約在40萬人左右,其中技術類人才比例為83%。集成電路生產企業的技術人員比例超過50%,而芯片設計企業的技術人員比例高達80%以上。即便如此,中國目前依然有30萬芯片人才的缺口。

    專家坦言,中國芯片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道路并不平坦,至少要經過5到10年的奮力拼搏才能趕上和超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因為從龍頭企業的培育,高端制造人才的磨練、高端芯片設計人才的培養均不是一日之功。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芯片制造產業有了巨大進步。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半導體產業生態逐漸完善,包括華為海思、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紫光國微、長電科技等一批設計、制造、存儲、封裝、測試企業開始崛起。

    為促進中國芯片產業高速發展,2014年,國家設立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盡管基金規模為1200億元,但是卻成為行業投資的引領和導向。由此,激發了地方政府、企業、社會資本進入芯片產業的熱情,形成超過5000億元的投資規模。中國芯片產業成為近幾年的投資風口,僅2020年該行業共發生投融資事件458起,總金額高達1097.69億元。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芯片相關企業6.65萬家,僅去年全年新注冊企業2.28萬家,同比大漲195%。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蘇州、西安等城市成為中國芯片產業聚集區,僅深圳就有1.70萬家芯片相關企業,廣州和上海的芯片相關企業數量均超過4500家。

    當然,中國芯片產業技術追趕國際先進水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搞大水漫灌。芯片產業具有高技術密集、投資規模大、技術人才要求高、產品更新迭代快等特點,對于一些企業沒有產業基礎,更缺少人才、技術,僅以燒錢方式盲目追趕風口和熱點,勢必帶來項目的半途而廢。

    值得慶幸的是,包括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中科大、上海微電子裝備等一批知名科研機構和大學,相繼進入中國芯片國產化的技術攻關和重大項目實施。包括光刻機等一批芯片產業核心技術正在全力攻關之中,清華大學掌握EUV光源技術、中科院制造出國內首臺高能機、上海微電子下線28nm光刻機、龍芯中科發布自主指令系統的龍芯3A5000處理器、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均在光量子芯片領域獲得重大突破等等。假以時日,中國科學家一定能夠打破美國的芯片封鎖,中國芯片進入世界芯片第一方陣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日報網特約撰稿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