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近日發現,多數港人認為12月正常通關仍難言樂觀,公務員局局長聶德權表示,兩地專家近日將召開第二次對接會議,預料通關初期采用配額制而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認為,明年2月香港或有望與內地恢復免檢疫通關。前特首梁振英日前指出,香港不通關,全港都買單。長期控關對港人負面影響頗大,重創民生民情及民意。有學者相信,香港對外放開對內閉關既難以取信大陸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令香港融入大灣區進程遭遇瓶頸。
與此同時,為發揮灣區引擎功能。河對岸日夜兼程提質增速正進行新一輪市政提升工程。廣東統計局前三季度數據顯示,疫情下的佛山等灣區城市GDP同比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深圳和廣州超2萬億元,東莞約8千億元,珠海、中山及江門均逾2500億元。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助理教授劉詩濛認為,廣東各地經濟增長模式“多點開花”,體現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效。深圳和廣州在加快培育新動能過程中“雙城聯動”,廣州高校與深圳高科企業強化合作,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同樣是特區的大灣區重要成員,澳門因與內地健康碼一致政策,恢復通關易如反掌,合作建設日夜兼程。2009年中央批準開發橫琴島,澳門已從風險較大的單一性博彩業走向多元經濟。行政長官賀一誠提出,依照國際標準,在澳門投資注冊的公司在“深河區”之投資納入澳門GDP范圍以期24年后稅制共享。政府設立專責小組,與廣東共同參與管委會及執委會雙層管理架構,共商、共管及共享彰顯效應。澳門實行“一國兩制”道路暢順,落實中央政策成就卓越,在不斷創新和挑戰中獲取中央信任及市民支持。
冠病疫情潮起潮落已成常態,供應鏈及制造業的安全、健康及其體系建設與維護日趨重要。產業競爭力源于高科技,而內生動力則取決于高等教育。港??蒲袑嵙樵俟I化提供動能,但白石角科學園及三倍于此的河套在建科技城量級仍不敵深圳科技園,依然有望平臺對接、機制兼容及市場統一,聯手深圳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創建大河套900平方千米“科技自由港”。港中大舉辦灣區論壇,倡新市鎮設“全通區“方便兩地投資往來,港深“前店后廠”變”前研后產”;港大擬設深圳校區,2022-23學年推出涉5個大數據及數碼科技新課程并理學士和法學士雙學位項目,培養本港科學與法律專才。
疫情蔓延致使全球經濟轉軌移位。綠色經濟復蘇在能源安全及環境保護方面尋求新平衡,“北區發展戰略”提出遵循“積極保育,適時打造優質戶外生態康樂,在宜居宜業宜游之新城規劃上香港宜先入為主凸顯優勢,跨境聯合構建生態走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各經濟體舉目綠色低碳經濟之際,乃香港捷足先登之時。歐盟視綠色協議為后疫情經濟復蘇戰略,支持清潔交通及老舊建筑翻新改造,德、法啟動“綠氫”優先投資,廣東掀起大灣區碳市場建設均對香港新發展思維提供革命性助推,對外吸納能量對內輻射灣區,突破體制藩籬,實現政策創新,增加新經濟增長極,提升綜合競爭力。
硬件互聯、軟件互通、文化交融、藝術共鳴?!皶r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主題展吸引200多個團體及3萬多港人。疫情生生不息,豈能等閑視之,聯動機制構建可望深入更多層次。全球在港辦事處或總部機構逾9000間,初創企業數目年增12%。國際形勢矛盾交錯,但有序性、可控性及發展脈絡依然清晰。不管是全球疫情還是地區紛爭均難以牽制港人搭乘國家發展快車、成就中央和特區雙重使命,撬動民生杠桿,改善民意民情。
林鄭特首稍前造訪廣州和深圳并在年度施政報告中勾勒及詮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雙城三圈”新發展藍圖,回應了深圳數十載深情凝望,拉動港深各進一步。深圳四季度啟動涉數控及半導體項目224個,資金總投入人民幣4455.33億。香港在土地回收融資統籌及人才建構上仍任重道遠,呼喚港人聚焦實踐,知行合一,不失時機尋求與內地從內涵到外延上的多維互動,加快實現“第三次轉型”。
學界一度有聲音質疑政府囿于政制、缺乏進取、淺嘗輒止、知難而退。亦有媒體詬病決策層除了看文件聽報告并不擅務實“貼地”,高屋建瓴但未必因地制宜,冀望政府“落地聆聽,同心同行”,不折不扣落實發展路線圖,真正解放思想,重塑服務思維,跨越行政界限,活化管治機制,高效導入國家發展治理體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歷史階段,增創新優勢,凸顯新亮點。
(原載2021,11,08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