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不停蹄。12月12日,G7外長會剛一結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于次日開啟了為期4天對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三國訪問之旅。這是布林肯任內第一次出訪東南亞。布林肯此行的目的也不言而喻,希望能通過加強與東南亞的經濟和安全合作在印太地區構筑起對抗中國的“戰線”。
美國加強對東南亞“爭奪”
近年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印太戰略”的逐步推進和深化,中美戰略競爭態勢全面凸顯,而東南亞作為兩國推行戰略的重要目標區域,域內國家所承受的戰略壓力激增。拜登政府將東南亞國家視為其推進“印太戰略”的重要支點,華盛頓正在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對其進行拉攏。
第一,開展外交游說和會議邀請拉攏。今年以來,美國的整個外交團隊,從總統四年來首次參加東盟領導人峰會,到副總統、國務卿、防長、商務部長的線下訪問互動,幾乎所有重量級的官員都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了訪問和會談。布林肯此次訪問更是近一個多月來第三位造訪東南亞,也是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美國還積極邀請東盟國家參與其主導的多邊會議,剛剛結束的所謂的“民主峰會”和G7外長會議均邀請了東南亞國家與會。與前任相比,美國政府對東南亞接觸頻率之密集,方式方法之多樣均凸顯了對東南亞的重視。
第二,區別對待和施壓分治相結合。一方面,美國借助“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強調防務協議中對盟國的保護等動作向域內盟友展示作為美國盟友的“好處”,希望拉攏域內盟國并與其他國家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又通過建立奧庫斯聯盟,結合上述的外交游說等方法分別拉攏,各個突破。
第三,倡導新的經濟框架,努力提升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經濟“短板”。美國政府希望能提升在該地區經濟方面的影響。10月26日,拜登在東南亞峰會上宣布向東盟提供1.02億美元(約合6.5億元人民幣),用以醫療、氣候合作擴大美國與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14日布林肯在印尼發表的講話中表示,美國正在制定一個全面的印太經濟框架,包括圍繞貿易和數字經濟、技術、彈性供應鏈、脫碳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工人標準以及其他共同感興趣的領域。此外,美國還提出“藍點網絡”計劃和“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議,著力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援助。這也被視為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沖。
東南亞國家應對“選邊站隊”說不!
布林肯此行的效果仍需隨著其行程和活動的展開而評估。13日凌晨,布林肯的飛機還未落地,印尼的媒體就發聲,表示即使印尼和美國會更加努力地建立更緊密的國防和軍事聯系,但印尼目前還不太可能成為美國的盟友。這給布林肯此次東南亞之行伊始就澆了“冷水”。
究其原因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出現了“領導力困境”。美國前任總統多次缺席東盟系列會議,對該地區表現出的不尊重,對盟友承諾的不落實,以及出爾反爾的不靠譜,都在逐漸消磨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和主導權。因此,在拉攏東南亞國家對抗中國方面,美國雖頻頻出招但效果也著實有限。很多東南亞國家不愿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10月26日召開的東盟峰會上直言:“我們不希望這個區域成為競爭和沖突的地方,也不希望被迫選邊站隊?!?/p>
東盟可發揮作用
東盟多年來作為地區合作的“駕駛員”,一直在既有地區機制中處于中心性地位,未來也應該發揮制度性權力的優勢,在彌合中美競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如果美加劇施壓,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實施大國平衡戰略的對沖空間正在不斷被擠壓,東盟想要在地區事務中保持“中心性地位”將更加困難。美國希望重塑“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架構,這直接沖擊了東盟的中心性地位和制度性權力。東盟應積極推動和落實構建包容開放地區架構,在某種程度上彌合大國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
同時,中國應該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印太展望”的對接。中國外長王毅日前在北京會見東盟國家駐華使節期間表示:“中方愿意與東盟各國開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拓展數字、綠色經濟等領域合作,探索新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舉措,全面如期履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與東盟已經宣布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未來可圍繞“印太展望”開展更多的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為共同構建命運共同體做出努力。
(胡鑫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