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說天下  >>  正文
    五核國聯合聲明的意涵與未來
    說天下
    2022年01月13日
    作者:鄒治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2022年1月3日,中、法、俄、英、美五個核武器國家領導人發表《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聲明確認“避免核武器國家間爆發戰爭和減少戰略風險是我們的首要責任”,申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重申“不將核武器瞄準彼此或其他任何國家”,并承諾推進核裁軍與防擴散。這是20多年來,五個核國家首次就核武器問題達成重要共識,特別是對核武器價值、核戰爭和核裁軍與防擴散,取得難能可貴的重要共識和進一步承諾,在世界進入百年之變局之階段,具有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也預示著未來戰略形勢可能出現新的發展,有積極的動向,但也有消極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素,這是世人對此在欣喜之余應高度警惕和防范的。

    第一,為大國戰略博弈確定一個邊界

    自2018年以來,世界就進入大國戰略博弈時代。大國博弈是以中美博弈為主線,美俄惡斗為輔線。美國將中國定位于主要戰略對手,對中國進行全政府、全領域的戰略打擊和遏制,將俄羅斯視為安全威脅,對俄進行地緣打壓和圍困。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打擊、遏制和圍困持續上升,戰略博弈越來越激烈,中美、美俄有逐漸向沖突和戰爭方向發展的趨勢,這是自冷戰以來所沒有的出現危險態勢。

    中美、美俄若發生沖突和戰爭,就有走向核戰爭的巨大風險,因為一旦開戰,戰爭走向不可預料。在現代武器超強毀傷力和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現代戰爭會帶來全局損失和巨大痛苦,無論是領導人還是民眾都難以接受,核武器的使用就變得非?,F實。而一旦核大國動用核武器,即使中美或美俄發生雙方的核戰爭,在“核捆綁”戰略下,三大國都將會被迫卷入核戰爭,幾千枚核武器的使用,足以毀滅整個人類。因此,中美俄對“避免爆發戰爭”和“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形成共識是極其重要的,這為目前大國持續升級的戰略博弈劃定了一個邊界。

    第二,為推進防擴散順利進行增加一個籌碼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是整個國際防擴散體系的基石,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最重要的條約之一。NPT是一個防擴散與核裁軍的平衡產物,即無核國家承諾不發展擁有核武器,而核國家則承諾進行核裁軍。自1995年NPT審議大會作出無限期延長后,每五年審議一次,審議無核國家的防擴散情況和核國家的核裁軍進展,審議結果決定條約的延續和效力。但由于大國特別是核大國關系惡化而導致核裁軍進展不利,NPT審議大會越來越難順利推進,2015年的審議大會就以失敗告終,沒有發表最后文件。2020年NPT審議大會因疫情推遲到2022年,在當前核大國核裁軍進展不力情況下,五核國發表關于降低核武器作用、承諾進行核裁軍的聲明,有利于推動NPT審議大會順利進行。

    第三,為可能的俄烏等沖突加上一個安全帽

    當前,俄烏邊境出現危險勢態,俄烏關系高度緊張,雙方都在邊境部署大量軍隊,大有發生沖突和戰爭的風險。美俄已確定在2022年1月10號將進行安全問題會談,北約-俄羅斯理事會也要舉行會議,但這既是一個轉機點,又是一個“破局”點。俄于2021年12月15日向美國和北約提交了戰略安全保證文件,其主要內容是讓北約排除進一步東擴的可能,排除在靠近俄的歐洲東部地區部署陸基中短程導彈的可能。普京表示,北約已越過“紅線”,俄羅斯現已無處可退,如果美國和北約對此加以拒絕,俄將作出回應。但美國是不會答應俄要求的,讓俄羅斯陷入與烏克蘭的沖突進而困住俄羅斯,用代理人戰爭實現戰略目的,始終是美國的最佳戰略選擇。因此,2022年俄烏直接發生沖突或俄羅斯支持的東部地區與烏克蘭政府控制的西部地區進行沖突將是大概率事件。

    而一旦俄烏發生沖突和戰爭,包括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在內的東歐國家會深涉其中,俄就有可能對其采取軍事措施,北約就有被拖入戰爭的可能,核戰爭的風險就會急劇上升。五核國聲明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俄烏沖突向核戰爭演進的可能,這是聲明對當前局勢具有的最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四,核國家的核政策可能會調整

    在全面銷毀核武器之前,一個減小核戰爭與核威脅風險的有效辦法是降低核武器在各核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將其限定在防御范疇,這正是中國一直堅持的核政策和核裁軍立場。這次聲明申明,“只要核武器繼續存在,就應該服務于防御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五核國首次對此進行確認、達成共識,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這意味著,今后各核國家應該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政策中降低核武器的作用,對其核政策進行某種調整。比如,今年拜登政府將發表新的《核態勢審議報告》,該報告可能會在降低核武器在美國安全戰略中的作用方面出現進展,這是奧巴馬政府所追求而未實現的目標,其他核國家也可能會仿效跟進。以此為始端,未來中國一直推動的核國家間達成“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的前景值得期待。

    第五,核大國核裁軍進程可能會加快

    核國家核武庫規模取決于其核戰略的需要,在以“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為基礎的核戰略下,為通過首先發動核打擊進而解除對方核武裝的戰略目標,核大國發展擁有了龐大的核武庫,這也為核裁軍的深入推進制造了障礙。而如果核國家真如聲明那樣,將核武器僅限于“防御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那么,核國家在軍事戰略上就不再需要龐大的核武庫,因為像中國那樣保有“精干有效”的核武庫就足夠通過核反擊造成對方不可承受的損失,進而實現防止核戰爭的目的。這可為核大國進一步大幅度削減其仍然龐大的核武庫提供了可能。因此,未來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基礎上,美俄再次談判達成較大幅度核裁軍的新條約值得期待。

    第六,大國常規沖突的可能性會提高

    任何事物總有其正反兩個方面。聲明在帶來降低核武器作用、減小核戰爭風險、推動核裁軍與防擴散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會使大國發生常規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升高,這是聲明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未來可能。

    既然核國家將核武器限定于防御目的,申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對不使用核武器、不打核戰爭取得共識并作出某種承諾,這就會使得核國家在沖突中對對方使用核武器的擔心和戒心大大降低,這反而會使核國家對進入常規沖突和戰爭的心里負擔減小,大國常規沖突和戰爭的門檻降低,也就是說大國更容易發生常規沖突和戰爭。而現代戰爭不可預料的后果及其走向,會導致核武器使用的風險上升,即常規沖突可能性的上升最終會導致核戰爭可能性上升,這可能是本聲明“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的悖論。

     

    【責任編輯:黃河流】
    天下專欄百家爭鳴,直擊你最關心的話題。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