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虛擬人?作為通過數字技術生成的虛擬人物形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虛擬人走入大眾視野,虛擬偶像、虛擬客服、虛擬教師等開始引入相關行業應用。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5G、圖形渲染、數字孿生等技術產業的升級演進,以及元宇宙概念的興起,虛擬人為電商、傳媒、金融、教育、文旅、工業等行業注入創新活力。從概念劃分看,虛擬人可簡單分為原生虛擬人與虛擬化身兩類。原生虛擬人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對應的真人,是具有人的外觀、特點、行為,依賴顯示設備展示的虛擬形象,可分為身份IP型和服務助手型等類別,如火爆抖音的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人民日報虛擬主播果果等。虛擬化身在現實世界中存在對應的真人,虛擬化身由來已久,如傳統游戲中用戶能夠自由控制的虛擬人物(如第三人稱角色扮演類游戲)或看到模擬手和身體等部分形象(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得益于3D沉浸視覺及進階追蹤能力,位置、外貌、注意力、姿態、情緒等日益多元精細的身態語匯激活了虛擬化身潛藏的社交表現力。
什么是虛擬人直播?虛擬人直播主要通過演唱會、電商推廣、短視頻內容創作等多元化方式實現商業變現,業務模式主要獨立直播、合作直播與嘉賓出演等。其中,獨立直播指直播全程由虛擬主播獨立完成,直播過程中涉及到實物展示環節可能由真人助手輔助進行,如屈臣氏“屈晨曦 wilson”、 快手虛擬主播“關小芳”、京東美妝虛擬主播“小美”等;合作直播類是由虛擬主播和真人主播全程共同直播,互為輔助,如動漫IP“一禪小和尚”、美食IP“我是不白吃”等。嘉賓出演類主要指虛擬主播作為嘉賓只在直播過程中出現一小段時間,參與IP相關產品宣傳。
虛擬人直播產業鏈初步成型。產業上游是以IP策劃類、工具類和內容制作類為主的虛擬人軟硬件提供商;中游是以虛擬人制作商、互聯網技術廠商、AI類廠商、CG和XR類廠商為主的技術能力支持平臺;下游是以UGC平臺、PGC及MCN平臺、品牌代言類公司為主的應用落地場景平臺。產業鏈各環節參與者通過資本投入,持續探索技術開發和商業化落地場景。目前,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迭代降低成本、實現高效生產,以及培育體系化的IP孵化和運營能力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虛擬人直播VS真人直播。李佳琦的對手將是虛擬人?這是元宇宙概念流行下部分網民對直播行業未來發展的暢想。比之傳統真人方式的直播,虛擬人直播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在主播形象管理方面,虛擬主播可以隨時更換,變換風格,讓用戶保有新鮮感。此外,虛擬主播不會跳槽、不會生病、可長時間在線,并同真?交替協作,減輕直播工作壓力,且不存在真人明星因言行失當累及直播業務的潛在風險。虛擬人直播的不足主要在于用戶體驗與開發成本上。在受眾觀感上,近年來虛擬人技術進步顯著,但整體仍處初級階段,一方面,建?;蛑亟ň炔蛔?,表情、動作不自然,虛擬主播停留在“玩具級”的直播形象,除靜態形象外,無法像真人般自如互動、靈活應對,機械化、流程化的行為舉止與交流方式難以有效支撐快節奏、強互動的直播業務。另一方面,一味追求照片畫質級的虛擬主播存在“恐怖谷”效應,過高擬真度的外貌表現大幅拉升了用戶對虛擬人行為舉止擬人化的心理預期,從而降低了總體可信性。如何持續提高虛擬主播真實感,同時精準調和外貌與行為擬真度間的配伍關系,成為發展挑戰之一。例如,結合日常交流所須的適宜間距、注視轉頭、手勢表情等潛藏的社交通識準則來持續優化虛擬主播。在開發成本上,虛擬人直播流程建設運營成本較高,所須渲染建模、動捕面捕、AI算法、XR系統等軟硬件開發環節存在價格與技術門檻,大眾缺少動力購買高端動捕設備或定制虛擬主播形象。此外,普通質量的真人重建成本可超百萬,工期三個月以上。當前,虛擬主播上中下有產業鏈尚未完全打通,虛擬人開發自動化程度低,難以規?;a,影響了虛擬主播應用推廣。
虛擬人直播的發展前景如何?首先,虛擬人直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19年中國虛擬人市場規模約2234億元,其中虛擬主播市場規模達433億元。到2030年,我國虛擬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3億,其中,虛擬IP和虛擬第二分身市場規模將達到1747億元,虛擬人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將帶動虛擬人直播產業的發展。其次,虛擬人直播與真人直播或呈現相互增益的效果。虛擬人直播與真人直播并不矛盾,隨著AI技術的不斷演進,建模、渲染、感知、交互等虛擬人關鍵技術環節將持續優化,虛擬人或將為真人直播帶來更好的增益展示。得益于元宇宙的興起,3D沉浸視覺及進階追蹤能力,位置、外貌、注意力、姿態、情緒等日益多元精細的身態語匯,激活了虛擬人潛藏的社交表現力。虛擬人或將直播場景帶入元宇宙世界,激發虛擬人直播的社交屬性。
但目前虛擬人直播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產業鏈下游落地場景的消費市場發達,而上游技術端相對薄弱,中游運營側則存在變現困難等實際問題。因此,虛擬人直播的前景或許美好,但是否能將這個新業態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則需要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共同努力。從技術角度來看,虛擬人制作企業要跟上技術迭代的步伐、突破技術瓶頸、降低門檻并減少開發成本。同時運營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完善商業模式,形成成熟的商業閉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