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近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2.5%,實現了正增長。中國經濟克服超預期因素不利影響,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再次向世界顯示中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韌性強勁、市場潛力巨大、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充滿創新活力,令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更加堅定擴大在華投資決心。
繼續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更多正能量
在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的背景下,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的數據顯示,預計全球增長將下降到2.9%,此數據遠低于今年1月預期的4.1%。無獨有偶,在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僅增長3.1%,低于年初預測的4.0%增長。其中,隨著俄烏戰爭引發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4月份,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通貨膨脹率高達9.4%,發達經濟體總體通貨膨脹率達到6.9%,這是自1982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是2010-2020年平均水平2.9%的兩倍。由此來看,“高通脹”、“低增長”的全球經濟狀態已經形成預期,滯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又一挑戰。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中國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應對各種挑戰,克服超預期因素不利影響,呈現企穩回升態勢,不僅鞏固了疫情防控成果,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也最大程度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7%;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9.8萬億元,同比增長9.4%。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至50.2%,重返擴張區間。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1年面對來自供應鏈的壓力,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銷售完成224.7萬輛,同比增長122.4%,超過特斯拉全球銷量。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
在全球滯脹的外部環境中,大宗商品價格高起、進出口需求轉弱、國際資金流向逆轉等狀況的發生確實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挑戰,給中國經濟實現增長目標帶來難度。丘吉爾曾說過“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面對全球滯脹外部環境帶來的“危機”,中國按照“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宏觀調控重要目標,抓住危機中的機遇,一方面,堅持實施連續多年穩健的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發揮出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以應對外部沖擊;另一方面落實“穩增長”的6方面33項措施,使用宏觀政策組合拳,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中國經濟能夠在此輪全球經濟的大周期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戰略轉型的目標。今年前五個月,中國經濟吸收外資達877.7億美元,增長22.6%,其中增長最猛的投資出現在高科技領域。世界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穆勒日前對德國《商報》稱:“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我們離不開它?!?/p>
在當前歐美國家通脹惡化背景下,中國不僅實現經濟正增長,還穩住了國內物價水平,一系列經濟指標表明中國經濟形勢繼續保持向好態勢,展現出應對國際局勢動蕩的韌性和潛力。在全球貿易增長動能減弱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逆勢增長,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9.4%,這表明中國外貿韌性強大,以開放促發展大有可為。下半年,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際經貿盛會將陸續舉行。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將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帶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中國美國商會5月份發布的白皮書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企業要成為全球贏家,在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力至關重要。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近日指出,中國作為一個“非常有韌性”的經濟體,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動能。
大國經濟有超強的韌性
當前,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發展韌性足、改革紅利多、治理能力強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促進我國產業結構朝著高科技、清潔綠色的方向快速轉型,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1—6月,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0.2%。數字化轉型、高技術產業等成為投資新增長點。目前,中國國內的通脹預期較為穩定,CPI同比增長2.1%,PPI同比增長6.4%。在國際貨幣市場方面,人民幣幣值穩定形成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14日宣布將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從10.92%上調至12.28%,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BIS)簽署了參加人民幣流動性安排(RMBLA)的協議,旨在通過構建儲備資金池,在金融市場波動時為參加該安排的央行提供流動性支持。這是國際上首個多邊性質的人民幣流動性安排,不僅有助于增強新興經濟體防范跨境資本大幅流出風險的應對能力,也代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是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的進一步深化。
我國經濟規模依然可觀,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56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接近20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27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盡管有所下降,但仍然超過了21萬億元。中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所有工業門類,是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這些都增加了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和信心,中國也將繼續攜手各國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共生(智庫)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