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說天下  >>  正文
    守望相助、相濡以沫——在國家關懷下西藏的發展及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說天下
    2022年08月18日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際,毛主席指示進藏的解放軍“一面進軍,一面建設”,體現出中央政府改變西藏落后面貌的決心。西藏最重要的交通線——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就是隨著解放軍進藏的步伐在高原大地上延伸開來的。兩路建設開啟了西藏與祖國內地互聯互通的步伐。此后,西藏與內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走向深入。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真正實現了與各民族的平等團結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1960年西藏開始征收農牧業稅和海關關稅,體現了國家對西藏主權的管理。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制度,西藏全面融入國家發展體系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西藏大規模開發藏北的硼砂,在經濟上直接做出了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各地,也吹到青藏高原上。為了縮小西藏與內地發展的差距,中央政府實施休養生息政策,使西藏成為國內第一個免征農牧業稅的省份,減輕了農牧民的負擔。自解放以來,中央政府對西藏持續進行幫扶,西藏發展經濟的絕大多數投入源于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對西藏各種建設項目的投入以及內地較發達省市的支援。從1980年始,中央政府以召開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的形式,為西藏的發展進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舉全國之力支持西藏發展,加速了西藏與內地的經濟融合。歷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中央政府為西藏制定一系列重要政策,確定一批重要的工程項目。這些重點工程項目涵蓋民生、基礎設施、農牧業等多個領域,都由兄弟省份援建。期間,以“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為工作方針的對口援藏制度確立,并不斷發展。為了不斷推進西藏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央政府按照省市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核定了17個援藏省市的援助資金量,并建立了穩定增長機制。進入新時代,“組團式”等新的援藏模式出現,援藏資金投入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對口支援合作機制不斷完善。1994年至202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及中央企業分9批近萬名各領域人才在西藏建設了6330個項目。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藏進入發掘比較優勢,加強與內地經濟聯系,從產業和區域重點突破的發展階段。1986年西藏正式加入西南五省七方經濟協調會,并先后與周邊省份和江蘇、內蒙古、廣東等省份發展經濟聯合與協作關系。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西藏與全國同步推進,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戰略安排中對西藏經濟的發展是以民生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國家強調,確保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安全,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生態安全屏障是國家賦予西藏的重大使命。西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促進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運行形成良性循環,并惠及更廣闊的區域。發現比較優勢,不斷探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加強與內地產業合作,促進了西藏與內地的經濟互補,進而增強西藏自身發展能力。例如,西藏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尤其在夏季豐水期電量非常充裕,此時正逢內地城市用電高峰時期,有序的水電開發利用不僅解決了西藏當地電力供應問題,通過西藏與內地合作,成規模向北京、山東、重慶、廣東等地輸送清潔能源,緩解內地城市夏季巨大的能源需求。加強藏電外送通道建設,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接續基地,西藏正在為國家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遵循“與全國框架一致、體制銜接”的原則,進入新世紀的西藏向“對內對外開放、開拓區內、國內、國外三個市場、開發優勢資源”的方向轉變,并在經濟結構等方面不斷接近國家水平。長期高比例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中央政府投資和援藏投入,讓西藏能夠在產業發展中規避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而選擇可持續項目,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例如,以內地潛力巨大的客源市場為依托,旅游業被西藏確定為支柱產業,隨之也帶動起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也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十八以來,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是前所未有。西藏曾經是我國唯一的集中連片貧困地省份,貧困發生率高。在國家支持下、對口援藏幫助下,西藏累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到2019年底,西藏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歷史性消除了千百年來困擾西藏各族群眾的絕對貧困,2020年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發展步伐一致,聯系日益緊密。各族人民共同享受到了祖國發展的偉大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加強。

    國家在制定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指標體系過程中,充分考慮地方實際,對西藏考核指標進行差異化設置,突出綠色發展、共享發展指標權重,充分凸顯了西藏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這其中既有政治考量,也有長遠謀劃。目前,以川藏鐵路建設為契機,發揮青藏鐵路輻射帶動作用,西藏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面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將“地球第三極”打造成區域公共品牌為標志,西藏加大推廣農牧特色優勢產品、藏醫藥、旅游文化等系列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業附加值,更多西藏商品進入內地消費市場,旅游等服務業也得到升級。

    隨著西藏發展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環境的改善,產業結構提升,西藏在國家總體布局中的位置是獨特而重要的,在國家安全屏障、國家生態屏障,國家能源儲備和接續基地等新定位上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西藏與內地省份的經濟交往更廣泛,聯系更緊密,達到互惠互利共贏,守望相助,共同發展。

    作者: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格桑卓瑪

    ?

    【責任編輯:呂佳珊】
    天下專欄百家爭鳴,直擊你最關心的話題。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