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筆者驅車數千公里跨越南北六省,本想觀察了解華東和華中地區疫情經濟,鄉村振興,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然而,出乎預料的是,所到之處,“熱到融化”。不要說實地考察和現場訪談,即便在車內把冷氣調至最低,依然熱浪襲人,昏昏欲睡。奔馳在車輛驟減的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網,想必每個人都會產生聯想,甚至充滿恐慌,尤其擔心隨時交通意外和車輛故障。
據報,中國60年一遇的超40攝氏度地區覆蓋逾136.5平方公里,“極端高溫”之下“熱射病”已成流行語?!盁崴馈币嗖辉偈强鋸埿揶o。在重慶,長江支流嘉陵江被曬干,長壽、大足和北陪區山火不斷??罩兄鄙龣C穿梭滅火,地上長龍檢測核酸。在湖北,長江江岸河道”內卷“,洞庭湖底車輛不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先后啟動抗旱IV級及III級應急方案。
英國今年氣溫同樣超40度,創歷史紀錄?!拌F路變形扭曲,盧頓機場跑道快要融化”;在西班牙和葡萄牙,除了干旱和山火,7月高溫致使死案逾千;“水利王國”荷蘭,8月亦宣布進入”缺水狀態“;北極圈內的挪威班那克溫度據報32度,美國達拉斯44.4度,美國家氣象局警告市民補充水分,高溫高峰勿劇烈活動;位于德州北部恐龍谷州立公園,因河流干涸,1.13億年前恐龍腳印再度見天。
7月的盧森堡、比利時、羅馬尼亞洪澇肆虐。截止7月20日德國已經170多人喪生,760人受傷,損失超30億歐元。格陵蘭島一度接近15.5度,每日融冰60億噸,科研人員甚至可以身著短褲。冰蓋底部融化,海水升高令圖瓦盧,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多國被洪水吞噬。糧食絕收,生靈涂炭,更多潛在的衍生災難,現代科技都無濟于事。
2021年逾萬名科學家呼吁,“地球正在逼近或已經超越氣候臨界點”。從澳大利亞大堡礁到非洲博茨瓦納動物樂園,再到北極熊只能去氣象監測中心臨時安頓的北極圈,1/6全球物種,在可預見的未來或瀕臨滅絕。魚類減少,珊瑚白化,咸水倒灌,生物系統自主適應超極限,人類正?;顒邮芟?,被迫直面威脅生存安全考卷。
人們依稀記得早在20年前,BBC曾推出紀錄片“全球變暖大騙局”。哈佛大學亦不乏“權威科學家“認同”為夸大影響,環保學者篡改了全球溫度變暖速度“。2012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亦曾推特指,中國為遏制美國發展創造出全球變暖偽概念。人類生存課題演變成政治博弈焦點。美國時任政府一度宣布退出”巴黎協定“。
歷時20年,圍繞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以內的談判最終成就了“巴黎協定”。2020年,在占世界經濟總量70%、二氧化碳排放量超65%的75國首腦視頻會上,45個國家提高了自主貢獻目標,24個國家提出”零排放“承諾,然而,政策制定偏離方向,執行效果難以理想。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年初公布氣候變化最新調查,120萬全球受訪者的2/3認為應對“全球性緊急狀態”。
法國總統馬克龍24日警告說,世界正在發生轉變,法國面臨“犧牲”,富足生活將不復存在。極端天氣引發干旱和火災,貿易失衡且能源緊缺,他甚至屈身阿爾及利亞尋求外援。俄烏戰爭不見分曉,能源及糧食危機外溢蔓延。各國顧及自身利益,應對能源危機優于氣候議程,藉俄烏戰爭為替代能源的開發作政治掩護,應對全球變更困難。
通常意義上的控制溫室排放,重心在于改變能源結構,減少石化燃料,增加核能和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通過固碳技術分離再回收然后深海棄置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建立預警系統、監測極端天氣和異常氣候。在基建運行、產業布局、減災防災和應急管理上強化制度功能、安全措施和相關預案,及時提升應對氣候沖擊的韌性和水平。
環保專家認為,節能減排、能源轉型與綠色經濟發展刻不容緩??稍偕茉聪啾纫酝叱杀拘б?,為各國在經濟復蘇中優先考慮清潔能源提供更接近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機會。新能源發展亦為“減碳控溫”提供可能?!拔磥硎晔钦鹊厍蛎馐軞夂驗碾y的最后機遇,不管競爭還是對抗,人類應擯棄前嫌無條件共守地球給予人類最后的底線“。
應對氣候變暖是全球性公共問題,國際合作可推動氣候認知和技術創新,促進建立氣候與環境友好型市場體系從而引導低碳經濟。中國實施碳達峰與碳中和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與高質量經濟轉型,催生更多新型產業。2020年碳強度比2005年減少49%,2021年又同比下降3.8%,推動水電,風電和光伏及核能發電,鼓勵綠電消費,倡導發展儲能。
聯合國建議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分為短、中和長期,即在減少相關消費,降低供暖制冷需求的條件下,加速向可再生能源過度,實現零排放并增加對能源的獲取,增加對綠色技術領域的資金支持。然而,有智庫研究發現,所有常態化系統工程從未涉及過軍事領域,戰爭及戰場碳排放數據不透明,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盲區??膳碌默F實卻是,一邊環保節能,一邊誘發戰爭,文明與野蠻總不離行蹤。
總部位于英國的“全球責任科學家”(SGR)組織認為,強度遠超工業碳排放量的是“戰爭碳排放”。兵器制作和彈藥爆炸產生的污染十分驚人。戰場有毒氣體到達平流層后的數周或數月內會導致氣候變化。專家指出,俄烏戰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不斷增加,持續沖突背景下,氣候變化變得異常復雜。如若核電遇襲,風險足將全球警報拉響。
戰場破壞森林植被產生二氧化氮并快速積聚不難理解,但戰爭碳排放對氣候變暖研究一直被漠視。根據空間轉化效應原理,炸藥爆炸過程中產出極端空間膨脹現象,導致區域環境溫度竄升,形成高溫熱效應。大量粉塵為空氣中水氣資源凝結提供更多載體。粉塵和漂浮物的出現同時造成空氣流動動力匱乏,氣候變化混亂,其原理與火山爆發對氣候的影響屬異曲同工。
亦有專家斷言,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經濟并未突飛猛進,石化能源消費亦未見明顯上升,但不管是恐怖襲擊、油庫被炸,還是戰艦、戰機及高科技軍事裝備的生產,使用及摧毀,近年所有戰爭碳排放量遠超半個世紀前的大型機械化戰爭。冷戰后數次各種名目的區域戰爭難辭其咎,或氣候異常變化的罪魁禍首。學界認同,戰爭碳排量應一并計入無視法律、違背道義的肇事國賬單上。
極端天氣是天災又是人禍。人類不僅以空前手段和速度消耗地球,而且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粹主義順勢而為,拉幫結盟,搶占山頭?;⒁曧耥竦奶魬?,荷槍實彈的軍演,爭先恐后的軍備競賽,如火如荼的軍火買賣均為戰爭編織搖籃,把地球推向危殆邊緣。如何通過制定全面科學的國際公約阻止戰爭并為發動戰爭和戰后重建而在相應碳排放上增加成本砝碼,是全球亟待研究的嶄新課題,又是相關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要件。(邢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