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下游需求及產業規模爆發增長、疫情復雜多變、世界局部不穩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市場炒作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內鋰電產業部分中間產品及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如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從年初30萬/噸上漲至近60萬/噸,漲幅近九成。
在此背景下,工信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近日聯合發出《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堅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著力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割裂,共同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鋰電統一大市場。
應當客觀看待,尊重有效市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原料的價格,本質上是由供需關系決定,供求定律是上游原料市場價格變化的基本規律。上、中、下游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階段所分配的蛋糕比自然不一樣,這是產業發展規律所致,長期基本面肯定趨穩。
數據顯示,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出口量等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這得益于國內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尤其是動力電池,占全球市場約70%。鋰離子電池作為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的基礎產品,其成本約占電動汽車整車成本的40%,這使其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命脈緊密相連。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1月到10月,國內動力電池累計產量425.9GWh,累計同比增長166.5%。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國內鋰電池領域至少公布75個投資計劃,總投資金額超過萬億,其中有近半項目投資規模在100億以上。
需求擴大、市場短缺、資金流入、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兩極分化是每個產業發展的必經過程,前些年的光伏、風電等行業同樣如此。
公開信息顯示,以2025年為時間節點,國內鋰電池企業中,寧德時代產能規劃為839 GWh,比亞迪產能規劃超600 GWh,中創新航產能規劃為500GWh,國軒高科產能規劃為300GWh,億緯鋰能產能將超200GWh,蜂巢能源產能規劃為600GWh,僅以上6家企業產能規劃就達到3000GWh,是去年鋰電池產量的10多倍。
按照比例,上游一階材料(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質)及二階材料(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產業正在加速形成一個更龐大的市場。價格飆升,供需兩旺,引得跨界的競爭者蜂擁入局,諸如多家房地產、鈦白粉、服裝紡織、珠寶、造紙等企業紛紛宣布跨界鋰電,拓展業務至鋰電材料、上游鋰資源、鋰電池等細分領域,斥巨資收購的案例屢屢刷新投資者的手機屏幕。
《通知》提出,要從推進鋰電產業有序布局、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保障高質量鋰電產品供給、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五方面著力,保障鋰電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同時,要加強鋰電行業產能、投資等運行情況監測,聯合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及時發現產品價格異常波動及產能短缺、投資過熱等問題,引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事實證明,實際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在當前疫情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早已前途明朗的新能源鋰電產業成為各地政府的“座上賓”,正成為其擴大工業投資、推動產業轉型、增加社會就業、蓄養財政稅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地政府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爭先恐后往新能源鋰電產業這趟車上趕。
在業內,行業頭部企業早已通過簽訂供貨長協、渠道分銷、資本合作等方式進行深度綁定。同時,適度發揮“有形的手”,建立行業規則,嚴整囤積居奇炒作等行為。建立充分開放的全國鋰電統一大市場,關鍵還是“無形的手”,競爭本身就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就是產業自我升級的過程。(方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