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毛寧6日說,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為全球發展提供動力和機遇。孤立中國、限制對華合作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毛寧是在例行記者會上就德國總理朔爾茨涉華表態答問時作出上述表示的。(2022年12月6日 新華社)
合作共贏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國際關系的發展順潮流而動,所收獲的成果令人期待。孤立中國不得人心,限制對華合作損人不利己。
當前,世界經濟具有融合發展的特點,意味著“脫鉤斷鏈”是不切實際的,無法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和地區之間產業鏈供應鏈的交集隨著科技發展、產業升級等,其覆蓋面日益擴大,實實在在的合作共贏帶來看得見的成果,符合各方利益。
世界需要可持續和共贏的發展環境,“新冷戰”思維不可取,與各國發展的期待方向相違背。事實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向世界傳遞積極信號,中國以科技實力見長的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創新、機遇、韌性等,這些關鍵詞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吸引力。中國經濟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中國機遇,全球共享。中國把發展成果與世界共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給世界各國的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充分說明中國的發展使全球受益。
中國在非洲的援建和合作項目成果豐碩,我國分別與老撾、印度尼西亞合作的鐵路項目中老昆萬鐵路、雅萬高鐵,為項目所在地的發展增加動能,增進當地人民福祉,我國用實際行動來共享發展成果。
全球發展離不開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努力與付出,世界各成員之間團結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從全球格局的角度來認識國際關系,就不難作出精準的判斷。帶有主觀偏見的猜忌或臆測不利于國際間的團結、合作、共贏。
在涉華表態中,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當前世界沒有進入“新冷戰”,不認同中美將進行對抗的觀點。筆者認為,正視中國的發展,認清客觀事實,增進理解與互信,此乃大勢所趨。
時間已經來到2022年的12月,2023年在向大家招手。時間的腳步不會停止,前進的力量不斷匯聚,相信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在和平與發展方面所形成的共識,與中國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獲得的信心和動力,會構成推動全球發展與繁榮的強大支撐,造福世界人民。(作者:黃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