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治理和鄉村治理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人民群眾能直接感受到的改變之一,就是周圍環境美了、身邊公園多了。家門口的老街巷搖身一變成為“口袋公園”,周邊“野地”改造成濕地公園,歷史文化遺跡建成了各種主題文化公園……
為人民打造更多公園,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將公園建設成“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就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新時代公園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進一步建設好維護好城鄉公園,讓更多群眾共享公園資源,拓展生活空間。
于城市而言,公園建設是建設好治理好一座城市,真正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題中之義。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考察時首次提出建設“公園城市”,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公園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點綴,已經成為整個城市的一種定位和品質。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聯合正式發布《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公園城市建設成為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為此,成都推動城市運營邏輯由傳統的“產業—城市—人”向“人—城市—產業”新型發展模式轉變,調整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建設“藍綠交織”公園體系,創造宜居宜業城市環境,努力讓人在公園城市中全面發展、實現價值。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是城市公園建設價值目標的一個典型和示范,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空間布局中,規劃建設更加符合群眾需要的城市公園,造福人民。
主題文化公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國加大了歷史文化、紅色革命遺跡的發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各地建立了一批主題文化公園,這些公園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健身、休閑、公共文化活動共享空間的同時,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特色陣地。以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為例,該公園是中國古運河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展現了揚州作為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的重要水工文化歷史遺存。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人們在領略蘆葦蕩、杉樹林、親水道構成的詩意畫卷之時,更增加了對大運河文化的深刻理解、尊重敬仰。
鄉村公園的興起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成果。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深入推進,一大批鄉村公園逐漸涌現,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直觀證明,也是鄉村環境大幅改善、鄉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的重要體現。村民們“家門口的公園”,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感受生活之美的重要空間,也是吸引城市居民回歸鄉村、親近鄉村,以文旅消費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元素。
無論城市公園,還是鄉村公園,都已成為城鄉居民享受業余生活、開展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以“興趣”為紐帶,以“活動”為載體,以“公園”為舞臺,為城鄉社會治理提供了蓬勃動力。著眼未來,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應進一步加大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力度,保護好、利用好青山綠水,激發公共空間活力,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讓更多更美的城鄉公園成為人民群眾的心靈家園。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2022年12月16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