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在全球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潮流下,數實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中國而言,只有在風口浪尖站穩腳跟才能真正成為時代的引領力量,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技術作為新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用數字技術帶動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和供應鏈全鏈升級,是增強經濟活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實融合成為一道必做題,而非選擇題。
數實融合是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數實融合的概念與作用
數實融合是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其中,實體經濟是核心,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數字技術,搭建數字平臺,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數實融合的作用方面,首先,數實融合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也是促進實體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現實路徑。數字融合將為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的持續涌現提供動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次,通過數字助力實體產業,有利于促進大中小企業實現協同發展、共同獲益,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平臺其合作伙伴間實現共生共贏,優化營商環境,改變經濟格局。
再次,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實體產業,有利于創新產品,優化服務,為人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提升生活幸福感。
最后,大力推動數實融合,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有利于中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占領數字高低,搶占先機,提高國際地位。
數實融合的發展現狀
首先,供應鏈數實融合能夠促進生產與消費直達互聯,全鏈路數字體系建設開辟傳統行業新天地。
通過數字技術,消費端的數據可以直接轉化為需求,為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提供指導,數智化供應鏈促進消費和供給端高效互聯,開辟實體經濟發展新局面。
京東物流的數字化農業探索項目“京東農場”,通過整合京東集團在電商、物流、營銷、品牌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將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能力深入到農業生產前端,幫助農場實現從種植到銷售全方位標準化的拉動和提升,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產供銷一體化全鏈閉環。
盒馬鮮生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零售供應鏈,解決了傳統零售業難題。借助于強大的數據系統,盒馬能高效管理上游供應商,快速調整供貨量,防止傳統零售供貨短缺問題的出現;借助阿里巴巴集團海量大數據信息,盒馬能夠掌握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趨勢,并預測生鮮消費的趨勢,靈活規避市場風險。
其次,價值鏈數實融合能夠運用數字技術降本增效、帶來價值轉化,數據驅動能夠創造價值增長新空間。
“AI+種植”能夠有效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實現降本增效。阿里巴巴于2008年開始踐行“興農”戰略,已初步建成以大數據、云計算支撐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同時,阿里與農業科學家緊密合作,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撐。
數字技術再農業領域的廣泛運用能夠驅動農業行業的發展革新,帶來價值增長新空間。農業機器人、環境監測系統、作物產量預測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價值。山東壽光、百度智能云與當地政府以及合作伙伴聯合打造了“蔬菜設施智腦”,種植產量、商品果率大大提升。農民通過手機APP即可清晰了解大棚內蔬菜生產和環境情況,人工智能推動“智慧種植”創新落地發展。
將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充分融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能夠節約人力成本,提高品質控制能力,增強自然風險抗擊能力,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增添強勁的新動能。結合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數字化鄉村振興策略,將很大程度上帶動鄉村產業鏈發展,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構建出“數字化營銷、數字化致富、數字化從業”多個體系,開拓線上市場、促進創業就業、推動鄉村振興。通過“互聯網+”帶動傳統農業升級,將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
再次,資金鏈數字渠道能夠促進資源整合,使得互聯網時代發展變革機遇隨處可見。
互聯網金融服務有利于解決打破“信息孤島”和銀企信息不對稱,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實現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驅動業務轉型升級。
通過騰訊會議等平臺,互聯網成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跨越地理距離的限制,線上舉辦的產業論壇、創投峰會會為創業企業與投資人“牽線搭橋”,封閉的信息壁壘不斷被打破,信息交換效率大大提升。資本轉化為生產力,想法落地成為現實的速度不斷加快。
最后,在產業鏈層面,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使實體產業同互聯網攜手并進創輝煌。
發展產業互聯網是中國數字經濟的關鍵抓手。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的價值鏈更加復雜,鏈條更長,是產業鏈集群中多方協作共贏。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出平臺化、智慧化的特點?!捌脚_化”即通過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鏈內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賦能平臺上的各個主體,賦能的基礎則是產業大數據的沉淀、產業相關知識庫的積累、產業鏈流程的優化再造、產業人才培養能力;“智慧化”即集成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打造“智造”體系,向數字化邁進。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豐富了各領域的創新應用場景,提升了產業集群整體供應鏈的效率,有效促進了鄉村振興、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服務業提質增效、優政惠民及公共服務便捷化,推動了全行業產業的數實融合,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外賣和線上旅游為例,在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帶動下中國外賣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競爭格局出現變化。平臺拓展“即時零售”業務、配送技術創新應用不斷推進,市場發展的政策環境日益完善;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數字化轉型推動的背景下,國內各地旅游景點、博物館、文化館創新消費模式和消費體驗,推出了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聯動活動,數據顯示,2021 年微博旅游累計開播人數較 2020年增長 110%,開播場次增長 143%,觀看人數增長 1968%。
當前數實融合在賦能四鏈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均衡問題。
目前,不同產業在我國數實融合的發展規模呈現“三二一”倒置的特點。數字技術使生產效率較高,產業不斷替代生產效率低的產業。相比于服務業,工業和農業的數字化需要更有針對性更復雜的技術,推進難度更大。各地區產業合理度也有待提升。雙循環發展的要求下,推動全產業鏈途徑的數實融合是必然要求,經濟發展不能跛腿走路。
產業數字化發展速度快于數字化產業發展速度。雖然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產業數字化不斷釋放潛能。產業數字化相較數字產業化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應更顯著 但是數字產業化依然是產業數字化的基礎。
其次,數字化轉型人才不足,技術創新力有待提高。
人才和技術直接影響數實融合過程中的價值創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創造價值的過程。人才方面,問題主要表現在:重大原創性成功缺乏,掌握數字技術和產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缺乏,數字工人不足。技術方面,我國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不足,尤其是自主創新、安全可靠的基礎通用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和非對稱技術的創新研究不足難以支撐經濟增長需求。
部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浮于表面,與企業實際業務需求相脫離,并沒有為企業帶來真正的新價值。只有人才有能力,技術更先進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數字化轉型。
再次,中老年群體與傳統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認識有限,接受能力參差不齊。
傳統社會習慣已經形成,數字化所帶來的新模式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許多老年人仍然在使用手機上存在困難,移動終端服務于居民生活的潛能還遠遠沒有被人們有效利用,數字公民的意識較弱。
最后,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仍有待發展完善。
目前我國營商環境有待優化,數字市場治理,網絡生態治理體系等存在不足。作為數實融合高效發展的重要軟件設施,全產業鏈數字重構創新的完成需要有力的環境保障。
盡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是當前仍然存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阻礙重重的問題,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能否真正解決業務痛點問題、實現降本增效存疑;且因路徑不明,數字化改造需求模糊而龐雜,關鍵標準、實施指南缺失,導致沒有明確的戰略架構;同時,由于信心不足,市場預期不穩、勞動力成本上升、訂單下降等造成投資意愿下滑;最后,大型企業也易于實現數據壟斷,大型平臺公司和機構掌握大量數據,形成事實上的數據壟斷,眾多大數據分析技術創新公司只能依附于數據壟斷平臺和機構,并為其提供服務。中小企業的數據生產力并未得到充分釋放。因此,真正實現數實融合需要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
促進數實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首先,政策應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重塑數字經濟新規則。
政府做好宏觀調控,盡快出臺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為加快融合發展提供總體發展思路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指導意見。要健全法規標準,加快構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支撐保障體系,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融合提供健康的發展環境,完善法律保障高質量發展。
地方結合自身狀況,遵循客觀規律,積極展開數字化轉型。要完善基層數字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借鑒數字化技術在不同地區的應用經驗,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務管理為導向,因地制宜進行數字化轉型。
其次,國家須大力培養人才,發展數實融合核心技術。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全國高校需要結合數實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傳統學科數字化轉型,推動多學科融合。要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主動適應數字技術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傳統學科人才培養。在改善高校教育方式的同時,也應加大對國內外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和相關研究人員的引進力度,提升相關研究人員的福利待遇,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激勵、管理等相關制度。
再次,應關注平臺賦能,打造發展生態體系。
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壯大服務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明確數字平臺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應充分法規我國5G、人工智能等ICT技術優勢,加快平臺在垂直行業落地推廣,孵化一批與行業深度契合、可復制可推廣的場景化解決方案。同時也應提高產教結合與產融結合水平,創新平臺與高校合作模式,鼓勵資本市場與平臺產業開展對接,增強平臺可持續發展能力。
最后,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時代認知,打破傳統思維慣性。
推動全社會民眾對數實融合概念及作用的理解程度,革新傳統發展觀念,用真實案例佐證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促進推動作用,使數實融合觀念深入人心。
未來趨勢
首先,數實融合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帶來新的業態和模式。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具備較強政策制度優勢的前提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產業互聯網企業在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及公共服務等領域創新活躍,通過賦能實體經濟尋求第二增長曲線,也為參與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和競爭構筑核心優勢。
其次,數實融合在各大產業繼續擴展,全面融入生產生活。數實融合將會帶制造業等產業的進一步革新。制造業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下也變得更加自動化、智能化,產品生產者與使用者可能產生持續關聯。例如,傳統的制造業中,產品的交付意味著生產者和使用者雙方交換的完成。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產品的交付往往意味著使用者與生產者關聯的剛剛開始。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情況,可以以數據化的方式自動、及時反饋給生產者,從而可以為產品的售后服務、產品后續改進、升級、迭代等,提供有用和可靠的參考。
再次,數實融合程度將不斷加深,表面數字化、無效數字化減少,數字化必然與發展核心緊密相連、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隨著數字化在實體經濟層面發展的進一步落地、數字技術工具易用性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基層政府不想轉、不會轉和不敢轉的問題將得到有效改善,數字化有望真正解決業務痛點問題、達到降本增效的成果。
最后,數實融合將與低碳發展雙線并行,互相促進。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效應可以從行業數字智能化轉型和數字城市發展兩個層面來關注其減碳效應。在行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數字經濟碳減排效應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帶來的能效提升,減少基礎設備生產制造階段與運營階段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數字技術能夠帶動不同行業的產業結構優化與行業智能化發展,上下游體系的改造來減少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通過控制高耗能行業領域碳排放、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從我國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政策中不斷明晰數字經濟的碳中和路線,將數字基礎設施、新能源、創新、產業數字化等要素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柱。產業結構優化和低碳技術研發對于企業乃至國家的低碳發展尤為重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進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結合發展。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創新與綠色低碳轉型。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兩者協同發力,推動低碳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