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以網絡為載體,通過數據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催生出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為了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各國紛紛在數字經濟領域布局,以提高國內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金融數字化。產業數字金融通過推動“兩化”融合發展,為實體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注入資金血液和技術動力,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方向。
一、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意義
技術創新變革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金融作為資源配置手段,伴隨著技術變革,其形態不斷演化,和產業的融合度逐漸提高。推動產業金融向數字化轉型順應了技術發展的時代潮流、拓展實體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一)呼應科學技術變革,拓展數字經濟新方向
產業金融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公司業務、供應鏈金融和產業數字金融三個階段。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前提是逐漸成熟的信息技術,而5G通信、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和AI等技術的集中爆發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基礎。相比前兩個階段,在數字新基建技術發展下誕生的產業金融通過一體化的產業互聯網,實現供應鏈場景全要素的數字化和透明化:5G通信助力數據高速實時傳輸;物聯網收集多維度數據;區塊鏈防止數據被任意篡改;云計算建模進行數據分析;AI賦能產業鏈各環節。
從2011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規??偭吭鲩L4.12倍,年復合增長率達18%。數字經濟是推動未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引擎,是構建國內循環體系的支柱。產業金融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將數據和傳統四大生產要素結合,變革傳統生產方式,為數字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在產業互聯網中,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和各類市場主體的加速融合能夠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降低運行成本。產業數字化提升內部管理效率,規劃負債結構和稅務,管控企業底層資產的管控;金融數字化革新傳統風控模式,為更多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扶持符合國家戰略的特定產業發展。數字化讓產融結合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規劃。
(二)服務實體經濟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產融數字化解決實體產業的經濟困境。一是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金融服務的公平性、普惠型;二是解決金融脫實向虛的問題,促進產融結合。第一階段的產業金融僅是針對單一企業的“點式”公司業務;第二階段是以供應鏈的龍頭企業為核心,以供需關系為依托,延伸到其上下游的“鏈式”結構;第三階段的產業金融數字化形成覆蓋供應鏈各要素的“網狀”結構,將實時數據信息轉化金融信用,結合主體信用和交易信用,監控底層資產,同時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彌補了傳統風控模式的局限。因此,不論是否與核心企業建立供需關系,還是缺乏抵押物,企業都可以享受優質金融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及其合理融資需求難滿足的問題?!皟苫比诤习l展能夠覆蓋更多小微企業,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實體產業鏈,為實體產業集群的整體數字化轉型升級注入資金和技術“雙動力”,實現融資效率提升和產業升級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優化資金流動,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二是扶持特定產業,穩定金融支持;三是合理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協調發展。中小企業能夠通過網絡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優化自身業務和產業鏈各環節,完成內部縱向和供應鏈上下游橫向的一體化集成,提效降本。產業數字金融形成的“五大新業態”包含產業鏈金融、物聯網金融、綠色金融、農村數字金融和科創金融,能夠引導資金和特定產業結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助力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的實現。線上數據和線下場景的深度融合能夠催生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新商業模式,優化產業結構。
(三)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治理的現代化要求。以數字新基建為基礎,產業數字金融將形成三大產業互聯網,進而孕育全新商業模式。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向數智化、生態化、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轉型,提高自主創新研發能力。農業互聯網的內核是農業生產流程智能化,比如水肥一體化、畜牧疫病精準診斷,同時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服務互聯網的特征是服務數字化和數據共享,能夠整合政務資源,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加強對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升級改造零售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流程。
“十四五”規劃對建設數字政府和數字化轉型驅動治理方式變革的強調,指明了國家治理現代化方向。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新基建和數據新基建技術,為城市治理提供數據算法算力“三位一體”的支持。開發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等治理新場景,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系統,從數字化走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和專業化,建立協同高效的現代化治理體系。
二、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數字新基建快速推進,產業數字化滲透率提高,金融機構加速改革,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結合實體產業的經營場景推出多種產融結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但是仍然存在數字化轉型的區域發展差異大,規章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一)數字化轉型進展
數字新基建的快速發展夯實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數字新基建以信息新基建為底層支撐,大數據新基建為生產力,產業新基建和數字金融新基建為助推。在物聯網和移動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領域,我國累計建成196.8萬個5G基站,寬帶用戶普及率達108%,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活躍用戶數達到4.6億;在數據新基建方面,2021年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520萬架,大型以上數據中心機架占比達80%,相關企業的注冊量達9.3萬家,同比增長57.6%;在產業新基建領域,我國產業數字化在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的技術滲透率達21%、40.7%、8.9%。截止2021年4月,我國建成5家國家頂級的工業互聯網解析體系節點。目前,數字金融新基建構建了以央行現代化支付系統為核心的清算體系,初步形成國家金融信用數據庫和市場化征信機構功能互補的格局,并逐步推進場內外交易基建的建設。
金融機構的積極改革解決數字化轉型的融資需求,經營管理環節普遍數字化,但改革進展參差不齊。國有大行和全國性股份行的投入增大,但中小銀行還處于起步階段。銀行改革重點在于頂層設計、增設科技部門或子公司、研發新業務新模式等;保險行業主要致力于建立數字化運營機構、設立專業職位和建立科技子公司,其經營管理的數字化應用主要包括客服、保顧和風控。在技術和人員投入上,證券行業的頭部公司和小公司間差異巨大,其經營管理上的應用包括投研、投顧、風控、客服和營銷?;鹦袠I在數據治理落地過程中遇到一定阻礙,但公募基金銷售初步實現了線下到線上的轉變,而私募的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仍相對較少。
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對多種應用場景的探索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落地。華夏銀行根據產業鏈數字化水平從高到低,配套基礎金融產品,分別推出:對接雙方系統、協助產業鏈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融入產業鏈生態體系的方案。京東科技利用智能風控、云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提出基于物流場景的貨押融資方案、“數字貿易+數字倉儲+數字金融”三位一體的大宗商品貿易生態體系、以大數據風控和企業征信為支撐的供應鏈小微金融解決方案。易融星空數字科技公司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完成對數據的鏈下收集和鏈上保存,結合AI和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數字資產管理和大數據風控管理,打造可信貿易鏈和可信金融鏈。
(二)數字化轉型存在問題
觀念落后,地方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等對于數字科技賦能應用存在認知差距。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對于技術應用和新型信用評估方式、風控模式的接受度較低,推廣應用存在一定困難。產業數字金融3.0顛覆了傳統金融風控邏輯,將數字信息信用化,改變對核心企業的依賴。相對保守地區的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對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仍然持觀望態度,還未構建起產融結合、多方協同共治和公平可信的金融服務生態。
配套缺位,對于數字資產、數據權限、技術標準等內容缺乏明確統一的法律法規保障。技術的規范應用與數據安全沒有統一的標準,合規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起步晚,伴隨著數字新基建的逐步落地而發展。在數據產權歸屬和隱私問題上,沒有保護企業主體權益的明確規章,可能會造成數據濫用誤用。加之數據開放的市場規則仍未確立,這些對信息安全的顧慮導致部分地區選擇更保守的態度。
技術不足,眾多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較低,難以滿足交易、融資過程中的數字化要求。區域發展也存在不協調的問題,經濟發展良好、創新意識普及的地區與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態度相對保守的地區的數字化轉型進展存在差距。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需要剖析上下游的業務、準確把握行業痛點和深層需求并拉動多方商業主體參與平臺共建。不同行業產業鏈業務差異大且復雜度高,而企業和區域間數字化水平差異造成系統間協調成本較高,導致產業與金融協同效應不足,其數據資產的互聯互通難度提升。
三、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建設思路
(一)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清晰明確、標準統一的監管準則和規范體系。
產業數字金融發展前提是數據能夠等同資產,創設企業間交易信用,進而形成數字擔保。因此,針對產業鏈數據的收集、授權使用、隱私保護和產權歸屬等問題,需要出臺統一規范的監管制度,加快產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建設,保障企業主體權益。由于對企業數字擔保能力的衡量與數據本身準確性以及算法本身可靠度相關,應當關注如何實現技術標準化,進行信度效度測試。
(二)更新觀念認知,營造開放寬容、支持創新的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環境。
部分保守地區對于產業數字金融了解不深,沒有意識到數據的價值。新型交易信用和運用虛擬擔保品的數字擔保能力對傳統觀念的沖擊,造成對新業態新模式的不信任。營造適合發展產業數字金融的開放包容環境需要政策先行,增進區域交流,切實了解正在進行產業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地區如何利用積累的數字資產挖掘價值。
(三)深化合作交流,推動產業金融發展與數字技術進步的深度結合應用。
產業數字化和金融數字化的融合需要政府、科技公司、實體經濟集團和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政府或龍頭企業牽頭攻克關鍵技術,完善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形成平臺模式,在前期提供專項資金補助或政府購買扶持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應當對實現數據資產化的各個環節做出系統性布局,探索更多應用場景,解決產業痛點,深挖數據價值,實現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
(四)加強數據治理,開發統一高效、協同聯動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p>
產業數字金融是未來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引擎,應當提前讓多方共同探討和研究產業互聯網的潛在風險,研究數據管理政策,形成共享協同的數據安全機制。同時,提升關鍵產業的網絡安全防護級別,常態化數據安全風險綜合評估,實時監測,開發預警系統和緊急備案,防止引發社會經濟風險。
(五)推動協同布局,構建產業、金融、科技間合作共建、區域間協作發展的良好生態。
產業數字金融的主要實現方式是“平臺化”,各參與方共商共建共享數據資源。因此,組建產業數字金融發展聯盟,搭建多方溝通商議的“橋梁”,讓政府、科技公司、實體產業和金融機構能夠高效協作。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影響數字化轉型整體進程,鼓勵區域間互助和協調,發揮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