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我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我國近61年(自1962年)以來的人口首次負增長。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人口負增長對經濟發展會有什么影響?以及我國未來的人口政策將走向何方?
人口負增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與第一財經對數據整理可知,我國人口增長總體呈下降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01年的6.95%下降到2022年的-0.6%,并從2016年持續下降。此外,我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總人口增長率持續放緩的同時,人口更年輕了、人口更老了、而勞動年齡人口更少了。我國的人口格局呈現,總量多,兩頭翹,中間塌的新趨勢。并且,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許穎也指出,我國已累積了30多年的人口負增長慣性,若拉長時間維度,1992 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就已經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增長已經由正轉負。
因此,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概率會到來。然而,人口負增長比以往預期要早了許多。例如,在2019年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人口負增長將會在2030年到來,之后又調整至2027年。出乎意料的是,誰也沒有想到人口負增長到來的如此迅猛。
人口負增長的原因與影響
我國人口負增長,主要是受到人口出生率下降與老齡化程度上升兩個因素所導致。
從全球角度出發,以日本、韓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為例,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隨著人均GDP的上升、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必然會導致生育意愿的下降。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研究的數據稱,經濟發展水平和總和生育率負相關。同時,第一財經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數據制作,可知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也呈現上升趨勢。
(來源:上圖國泰君安證券研究;下圖第一財經)
從中國國情出發,隨著經濟發展、醫療水平提升,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從2020年的77.93歲,提高到了78.2歲。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上升,老年人口比例也隨之加重。此外,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中指出,我國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71年到本世紀初,我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少生4億多人,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慣性較大,目前開放“二孩”、“三孩”政策效果并不明顯,人口出生率從2015年的12.07%也下降到了今年的6.77%。
人口負增長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挑戰。首先,它會對潛在市場需求,包括內需消費產生一定消極影響。未來贍養老人壓力增大,會減少可支配收入,從而降低消費欲望。其次,未來年輕勞動力將會減少,相當用工成本會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根據聯合國對中國人口的數據預測可知,到2050年我國年輕勞動力人口將大幅度減少。商貿餐飲、運輸通信、文教衛生、紡織服裝業等都會受到沖擊。最后,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若人口負增長持續存在,不利于我國長期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會可能會加大財政壓力,如醫療健康、養老保險等公共支持。2010年我國對養老保險基金補助僅占一般公共預算的2.1%,到2021年已經提到至4%。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預測,來源:聯合國人口司,2023年,https://population.un.org/wpp/Graphs/DemographicProfiles/Pyramid/156)
對我國人口政策的建議
未來,我國人口政策應“打組合拳”,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在政策上應做好頂層設計,推進人口結構的優化。目前,雖然我國已開放了“三孩政策”,但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說,還應該設計明確的戰略目標,如二十年、三十年的整體計劃。在制定未來人口長線規劃時,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需要有明確的頂層設計、戰略步驟和明確打法,各部門之間也需要相互配合。
從供給側角度出發,需要思考的重點是如何讓人口升的更快更多。各地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落實“三孩”相關政策,核心則在于降低養育成本。當代年輕人生育意愿不強,一是養育成本過高,二是社會生活壓力太大。目前,大量家庭構成都為雙職工家庭,缺少時間與人力照顧家庭。因此,政府需要從多元化層面給予支持:
落實經濟補貼。各地可以依據實際情況擬定育兒補貼,加大補貼力度,從切實角度鼓勵家庭“多生娃”。例如,2023年1月,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初步擬定深圳市育兒補貼標準:生育第一個子女且辦理登記入戶的,平均每年可領取2500元;生育第二個子女且辦理登記入戶的,平均每年可領取3667元;生育第三個子女且辦理登記入戶的,平均每年可領取6333元。并且,政府還可以針對特定物品給予消費券,對奶粉、奶瓶、奶刷、尿不濕等嬰兒用品給予消費券補貼。此外,對家政服務,如月嫂等進行相應補貼,降低養育成本與育兒壓力。
加強政策福利。加強對三歲以下兒童的公共服務福利,針對家政上門服務,給予公益性補貼。其次,可以建立公益性互助組織,依托于小區、社區減輕兒童上幼兒園前養育負擔。最后,政府還可以給予多孩家庭在交通等方面的優惠和支持,減輕多孩家庭的教育負擔。
強化對公共服務人才的培養。國家可以鼓勵學校開設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專業課程,增強人才補給。加強家政服務的行業規范,提升行業服務質量。在網上也可推出與家政服務相關的線上課程,促進行業向好發展。
從需求側角度出發,需要以多元化方式應對人口負增長帶來的挑戰。
推行延遲退休。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情況、不同行業推行延遲退休政策,或鼓勵返聘。讓有余力、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回到工作崗位,鼓勵老年人創新創業,以增加社會供給。
落實帶薪假期。深度優化人力資源市場,增加帶薪假期。針對多孩家庭,增加生育假期。除此之外,產假不應只是針對女員工,男員工也應享受相關帶薪“陪產假”,減輕在職場中因產假而間接導致的男女不平等現象。
優化移民政策。根據我國國內國情分析,雖然在短期內不能降低移民政策門檻,但就長期政策而言,可以參考歐美發達國家政策。例如,美國的成分入籍與英國的長期工作簽等。我國可以針對不同貢獻給予不同身份,比如,可以給予部分技術人員勞工證,若長時間沒有犯罪記錄可以升級為永居證。若與我國公民存在婚姻關系則可以升級為國籍。設定入籍梯度,并針對特定群體,特定國家實行不同政策。對待種族相近、關系友好的國家與地區,可以實行相對于優先的移民政策,如東南亞、蒙古、朝鮮等地區與國家。
加強人才引進政策。針對特定行業,特定人才,如科技人才、創新人才和實戰性較強的技術工人、工程師加強人才引進。如果外籍人才有能力水平并且有意愿入籍中國,可以先給予長期勞工證明,當達到一定貢獻程度,可以獲得永居證明,以制度性方法方式加強該政策。(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