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根基,具有重要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對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奠基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A教育是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年P鍵階段,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作為育人的根本,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伴隨著國家教育改革和教育治理體系的不斷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教育管理規范性日益增強,人民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的公平、質量和效益也進一步得到保障和提升。然而,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也逐漸凸顯出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礎教育發展的進程和水平,對我國教育綜合改革和提升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建設帶來深刻影響。為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基礎教育服務國家和社會經濟建設的功能,必須重視和解決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一、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進一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礎教育結構更合理、質量不斷提高、效益產出明顯,然而在基礎教育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暴露出以下六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教育焦慮劇增
我們知道,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的時段。首先,家長產生了一定教育焦慮。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很多家長就已經提前瞄準了初中的升學考試,讓孩子過早地進入到題海戰術階段,給孩子額外增加作業量,給孩子報各種教育補習班,家長的教育焦慮可見一斑。其次,學生產生了教育焦慮。在家長過度焦慮的情緒和行動影響之下,學生通常會陷入過多的作業負荷、過多的培訓之中,過早地陷入教育焦慮之中,嚴重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很難得到全面提升。最后,教師也產生了一定的教育焦慮。在家長的學業期待和社會的教育競爭意識之下,過度的外在功利性因素也加劇了教師的教育焦慮,教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
(二)教育競爭加劇
首先,教育競爭加劇表現在教育的功利性增強,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陷入繁重學習狀態,“雙減”政策之下,學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學 生學業的排名排序,但是受“學而優則仕”的影響, 絕大部分學生仍然是竭力應對教育競爭,對考試 成績和名次仍然過度關注。其次,教育競爭加劇還表現在中考的升學競爭異常激烈,中考的升學率普遍偏低。
(三)“五育融合”需進一步推進
首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認識需要提升。學校、家庭和社會過于關注學生的智育發展,在其他能力的培養方面則偏弱,這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有所偏離的,影響到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五育融合”的行動比較緩慢。當前,中小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缺乏對學生全面開展培養活動的制度設計和統一的行動規范,學校管理者、教師對日常教學工作之外的全面育人實踐還存在諸多困惑,需要進一步增強學校在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上的力度,大力推進“五育融合”,以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和充分的發展。
(四)教育資源配置需進一步優化
首先,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教育資源配置存在很大差異。其次,城鄉之間仍存在較大的教育差距。我國的基礎教育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區,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非常明顯。而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基礎教育評價改革等政策的實施,許多農村學校在硬件資源不足的同時,還存在優秀教師外流現象,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問題仍然明顯,難以適應新課改理念的有效落實,校際的發展差距較大,制約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育人模式改革。
(五)教育質量有待全面提升
教育質量是學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前基礎教育在發展進程中仍然表現出質量不高的問題?;A教育學校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切實在提升教育質量上下功夫。而在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部分基礎教育學校的教學質量不高,已影響到了學校的辦學聲譽以及生源選擇,出現了優質的學?!盃幹稀?,普通學校缺乏吸引力,存著嚴重的生源不足問題,影響到了學校的辦學效益,這與建立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存在較大差距。
(六)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有待構建
首先,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仍然過于偏重教育評價的選拔性功能,這種取向一定程度上異化了我國基礎教育目的,不利于關注和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青少年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其次,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評價體系建設的效果不夠突出,如何以教育 信息化建設、大數據建設推進教育評價體系的建 設,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解決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問題的應對策略
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要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盼,必須認真審視和著力解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發展觀,緩解人民群眾的教育焦慮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睆慕逃I域來看,以前國家是要解決人民群眾“有學上”的問題,現在則重要的是解決“上好學”的問題。必須著眼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切實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積極推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進而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教育的期盼。
(二)加強教育決策與制度設計,營造基礎教育發展的良性氛圍
就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長遠標準和要求來看,必須要加強教育決策與制度設計,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規劃做好統籌安排,營造基礎教育發展的良性氛圍。具體來說,一是要立足教育發展實際,提升教育決策與制度設計的科學性。二是要提升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決策者的治理能力。三是要采取多種措施推動基礎教育學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改進。
(三)以學生為本,推動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才培養涉及育人和育才兩項任務,是兩者有效結合的一種過程。要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切實貫徹以學生為本,積極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具體來說要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要明確基礎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二是要明確立德樹人建設對于基礎教育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要通過教育來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抓住基礎教育階段的關鍵期,切實加強德育過程,培養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優化學生培養過程,以立德樹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A教育改革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各項能力,最終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時代新人。
(四)堅持教育公平性原則,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堅持基礎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顯著特征。要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持教育公平。
第一,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要有效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著力健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保障機制,進一步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在落實和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上下功夫,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體會到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
第二,有效堅持教育公平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當前要加強基礎教育領域有質量的公平,需要抓住關鍵領域,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積極推進基礎教育層面的獎助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人民廣泛參與、社會積極協同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為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第三,堅持教育制度規則的公平性。具體來說,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在制訂基礎教育方針政策時,要通過一定的科學化的規則程序,征求更為廣泛的社會意見,還必須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進程,堅持用科學的規程維護教育公平,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進一步提升基礎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五)切實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首先,從政府層面要從辦學質量和效益出發,積極制定相關的制度措施,提供與基礎教育發展相配套的現代化教育資源,積極推動學校創造良好辦學效益。政府部門要貫徹質量意識,深刻認識到教育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立校之本,在推動辦學治校上要體現以質量為本。
其次,從學校層面要加強教育管理效率。具體來說,其一是加強學校的教育質量意識。其二是要采取相應的提質措施。學校教育質量的改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加強一定的制度設計,制訂好長期、中期和短期提質規劃,進而有步驟、有目的、有方法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其三是要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通過教學質量的改進促進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取得進步。
再次,要采取措施提升學校的治理現代化水平。學校發展需要科學的理念和制度文化,因此要促進全體職工和學生參與學校辦學治校過程,以優化學校的管理效能。
最后,還要注重提升學校的辦學活力和辦學特色。只有積極提升學校的辦學活力,促進學??茖W發展,讓學?;貧w育人之道,切實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育人水平,才能推進基礎教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六)創新基礎教育評價方式,倡導多元評價
黨和國家提出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這對于促進教育良性發展和高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基礎教育評價方面,要注重教育評價方式的創新,倡導多元評價。具體來說,
一是要堅持發展性評價理念,加強政府對基礎教育學校的合理監督與評價制度。政府應該遵循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按照教育評價改革的新形勢與新要求,堅持科學發展和正確的質量觀,進而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二是要花教育評價方式的設計上考慮結果的運用?;A教育評價的最終導向還是要考慮其對教育改進和學校改進的作用。三是要加強多元評價?;A教育的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既包括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也應該包括學校管理者、教職工、學生和家長等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