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生物醫藥產業在張江悄然而生。
如今,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在創新的浪潮中蝶變前進,基于全球創新人才、推進全球創新合作、實現全球創新策源,引領著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方向,也更好地為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提供“張江經驗”。
2022年,張江生物醫藥創新指數總得分為117.33分,較去年提升了5.38分,同比增長4.81%,表現出了強勁的創新發展動力。同時,在產業大波動中也彰顯了張江生物醫藥的“韌性”。
近年來,北京處于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同樣致力于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與落地,本文將通過對“張江研發+上海制造”的科技創新行動的分析和探究,思考其對于北京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借鑒意義和重要啟示。
“張江研發+上海制造”的科技創新行動
為推動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錯位協同發展,2020年上海發布《關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特色化發展的實施方案》進行產業空間整體布局,推動差異化發展,重點建設定位清晰、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綠色生態的“1+5+X”生命科學產業園區。
“1”為核心區浦東新區,借力張江,帶動全市;“5”為臨港新片區精準醫療先行示范區、東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發展區(奉賢區)、金海岸現代制藥綠色承載區(金山區)、北上海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集聚區(寶山區)、生物醫藥創新承載區(閔行區),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差異化發展;“X”為環同濟醫學院生命健康總部基地、南翔精準醫學產業園、重固虹橋醫療器械科創園等特色產業載體,突出特色、錯位發展。
為留住更多不斷涌現的優質創新成果在滬轉化和產業化,2021年,上海市發布《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入實施“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把推進張江研發產業化項目在上海本市落地擺在突出位置,加速創新成果在上海落地。
項目在產業化落地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四種落地模式:一是“張江研發+浦東轉化”模式,即一部分張江研發企業產生的創新成果首選浦東進行產業化,推動浦東生物醫藥產業形成從研發到產業的閉環;二是“張江研發+外區轉化”模式,由于區位空間有限,浦東難以完全承接所有創新成果,根據企業需求與外區其他園區發展定位,推薦創新型企業與寶山、閔行等其他區域對接,錯位協同,實現產業化落地;三是“張江外溢+回流上?!蹦J?,由于空間受限、擴張成本較高,過去曾出現部分張江孵化的優質企業流至外省市落地。
近年來,在上海戰略、政策等多方合力下,在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南虹橋智慧醫療園區建設過程中,早期外遷企業呈現回流態勢;四是“張江試水+本市擴張”模式,即國內外企業往往首先把研發基地布在張江地區,并將從事研發作為“首選項”,待條件成熟即在滬拓展產業化板塊。
發揮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創新優勢
“張江研發+上海制造”的科技創新行動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充分發揮了上海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創新優勢。
該行動具有幾個重要特點:第一是聚焦重點鞏固優勢,根據《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張江作為全國科創中心建設的“先行者”,至今已形成了合理的科創承載區功能布局與空間布局,即“三個張江”: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科學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時,以張江研發作為核心開展產業落地有效強化了技術高地建設、產業實力增進、科技要素集聚的執行方案,鞏固了現有創新成果。
第二,整合資源聯動發展。張江研發聯動金山、奉賢等五個外區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擴大產能,充分保障了項目落地要素供給,打造出適合項目落地的最優環境。另外,張江和各區之間各自借力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張江研發充分利用外區生物醫藥資源,形成前沿醫學原創項目創新、轉化、落地的產業閉環,吸引新藥研發和成果轉化落地。
第三,制度創新完善生態。張江研發聚焦新型疫苗、核酸藥物、新型放療裝置等前沿鄰域和新興生物科技,為促進其研發發展,政策法規、技術審評、檢查檢驗等方面的規定,既為企業提出了要求,如優化環評準入管理;也提供了支持和便利如對符合條件的園區,推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簡化辦理流程。
“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成功經驗給北京科技創新帶來的思路和啟示
“張江研發+上海制造”行動在國家的科創中心建設中極具特色,既擔負著國家戰略自主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高地的使命任務,也高度統籌了城市規劃、創新生態、環境建設要求,為聚集科創要素,實現科創中心建設和提升科創策源功能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成功經驗為北京醫藥創新產業落地帶來啟示。
張江地區作為上??苿摰暮诵某休d區,突出“新+前瞻+實驗+示范”,為其他各區開展計劃提供先行示范。其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了眾多的國家實驗室和區域性的科創設施,推動設施建設與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張江科學城與中關村齊名,配套服務業發達,創業活躍,產城融合度高;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則強調專業化,致力于特色化、規?;目萍际褂煤蜕a。由此可見,張江地區的戰略部署順應國內國際科技、產業發展大勢,是上??苿摬季值暮诵乃?,作為“主心骨”引領整個區域發展前沿技術。
張江聯動外區協同發展,其中,奉賢區打造“張江研發、奉賢承接”機制,形成“中醫藥+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創新高地;寶山區以“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為抓手,在高端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研發與制造等領域不斷發力,與張江的研發形成錯位競爭;金山區建設了醫藥創新基地,打造全市生物醫藥生產制造重要承載地。各區間的互相協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網絡,大大增強了科創產業落地的效率。
浦東新區首先加強優化產業用地供給機制,混合產業用地試點改革,提高產業空間治理效率,其次各區也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共促創新。同時,通過創造“新藥貸”模式、提高特殊物品通關效率等措施完善政策性融資服務,實現政策和制度在浦東新區的先行先試,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便利。另外,張江形成了覆蓋“研發+臨床+制造+應用”生物醫藥全周期政策支撐體系,為研發和產業落地給予了全面引導和支持。
張江搭建了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醫藥研發環節,企業如果有實驗需求,對接平臺即可做實驗,降低綜合研發成本。采用“政府出資購置硬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這種合作模式,搭建了專門的中試平臺。另外,根據企業需求,陸續引進動物實驗服務企業、制藥外包服務企業等,完備產業鏈配套服務也為生物醫藥科技創新降低了研發成本,提供科研便利。
對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根據《“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為了實現產業空間的充分利用和高效治理,首先,北京應堅持和強化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地位,抓緊編制“三城一區”主平臺規劃,聚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其次,強化建設核心研發區域,助力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克,突破“卡脖子”問題。加速推進昌平區生命科學園建設,與北生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等國家級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同完善創新生態。除此之外,依托于北京協和醫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充分利用其綜合性新藥研發體系,為國內臨床、科研和制藥企業等提供服務,形成前沿醫學原創項目創新、轉化、臨床和審評審批的產業閉環,吸引新藥成果轉化落地。
首先,要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形成疊加效應與集成優勢。通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推進基礎科學、戰略前沿高技術和高端服務業創新發展。其次,在部署產業落地方面,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應圍繞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從技術、人才、金融、軟環境各方面著手,繼續建設一站式企業孵化平臺,完善全產業鏈的支撐體系。另外,全面推進亦莊生物醫藥園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謀劃布局一批前沿新興產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增強企業間信息交流與技術互動,推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除此之外,積極承接好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強化聯動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產業主陣地,引導產業集群發展。 最后,要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培育世界級創新型城市群,推動生物醫藥經濟發展。
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程中,政策和制度為創新發展賦能助力,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首先應出臺配套政策解決前沿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堅持落實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并擴大到示范區全區域,繼續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等試點。另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全面改革創新,為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供政策環境。優化財政投入方式,通過設立生物醫藥基金,為創新主體提供普惠式貸款等資金便利。同時,制定實施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全環節改革、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等措施,為各類創新主體松綁賦能,充分釋放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發展活力。
面向未來,超前部署基礎前沿研究
首先,北京應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有條件的企業共建基礎研究團隊。另外,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優勢力量,在明確定位和優化布局的基礎上,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創新基地。同時,按照國家統籌布局,加快打造中關村、昌平、懷柔三個國家實驗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凝練科研任務清單,著眼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平臺。除此之外,加速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科學裝置、交叉研究平臺投入使用試運行,促進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
結合社會力量,吸引和培養人才
央地合力才能推動科技創新向縱深發展。首先,鼓勵與在京高校、優秀生物醫藥企業,和公共衛生領域力量攜手并進,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布局建設共性技術平臺。醫藥行業龍頭企業可以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各金融機構可以吸引資本,從而吸引人才,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和力量。另外,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結構合理的創新人才團隊。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加快引進生物醫藥方面專業化高端人才,為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戰略支撐。同時,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項目,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更好解決住房、購車、醫療和子女教育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