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吳彥鵬  >>  正文
    國際中文日 | 漢字有一“手”
    吳彥鵬
    2023年04月19日

    疫情三年, “足不出戶”的日子也有收獲,用上了跑步機,恢復了太極拳,還補上了虧欠的“書法課”。

    練字是枯燥的,想練好又是很難的,好在書法不僅是個美學問題。漢字有個生動的進化過程,篆隸草行楷,是字體,也是歷史。

    比如,在篆書中可以發現很多漢字里都有一只“小手”,而到了現在常用的楷書中又不認識了。下面我就舉些例子和大家分享:

    1、有

    “有”的字源簡單來說就是“手里有肉”,“肉月”上面的一橫一撇就是那只小手。我以前總不明白很多隸書字帖那一撇為什么起筆總有一個彎?知道那是手,就明白了。

    明白了有,“左、右、友”這些字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友”,就是“手拉手”的意思。

    2、筆(筆)

    如今的簡體字已經很難讓我們看出“書、畫、筆”三個字的聯系,但繁體字就不一樣了,這三個字(書畫筆)里都能看到那只握住筆的小手。

    “筆”在古代的字源是“聿”,而“聿”的字形正是一只手握住豎起的毛筆。

    在漢字演化過程中,一部分三個指頭的“小手”被寫成了橫過來的“山”,在“事、隸、逮、雪、婦、律、肅”這些字里,都能看到那只小手。

    3、“君”

    “尹”在甲骨文中像一個人手持一根象征權力的權杖?!墩f文解字》解釋說:“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p>

    而“君”在“尹”基礎上加了一張口,正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

    4、興(興)

    興的本意是大家一起把東西抬起來,在篆書里還能清晰的看到那四只手,到了隸書就逐漸簡化了:

    和興(興)類似的字,比如“輿”,今天還能看到車兩邊的小手。

    5、兵

    漢字的演化,一直在好寫(速度)、好看(美觀)、好認(識別)的博弈中前行,逐漸從象形文字向符號化發展。前面說的“興”,下面的兩只小手就直接簡化成了一撇一點。類似的字還有“兵”?!氨钡纳习氩坎⒉皇恰吧角稹?,而是“斤”,“斤”的本意是斧子,比如“分析”就是用斧子把木頭劈開?!氨钡南掳氩?,就是簡化的兩只手。

    5、弄

    有時候,下面的兩只手也會被簡化為“廾”,這個字讀gǒng,而不是草?!芭本褪请p手玩賞玉器。

    和“弄”類似的還有“異”“棄”等。

    6、采

    這個字里的“手”也可說是“爪”,太明顯了,我就不解釋了。

    7、受

    “受”字里同樣有兩只手。字頭和“采”一樣,是一只手;下面的“又”也是手。一只手把東西遞給另一只手就是“受”。

    在很多字里“又”是手的變形寫法。比如:“雙”就是兩只手,“取”就是用手去抓耳朵,“叉”就是在手指中插入一個手指表示交叉,“反”就是把手掌翻過來。

    當然,因為簡體字的原因,一些漢字中的“又”已經不是手了。比如“圣”的本字是“聖”,“觀”的本字是“觀”,“對”的本字是“對”,這些簡化字里面的“又”就和手沒關系了。

    8、教

    手里拿個家伙,就是我們常見的反文旁(攵)了。

    或者說,反文旁不是“文”,而是“攴”(pū)?!扒谩弊值挠野氩烤褪?“攴”,一只拿著鞭杖的手。

    “攴”后來逐漸簡化成了“攵”,比如“教”字,就很像一個拿著教鞭的老師在督導孩子。

    9、史

    “史、吏、丈”這些字下半部的一撇一捺其實也是手的變形:

    10、將

    通過“將”字,我知道了,凡是帶“寸”的字基本都“有一手”,因為“寸”的本意就是距離手腕一寸長的部位。

    將(將)就是手持兵符、發號施令之人。

    11、承

    承擔的“承”左右兩邊的撇捺也是手。

    “承”字甲骨文像一雙手托起一個屈膝的人。金文大體相同。到了小篆,估計怕接不住,下邊又加了一只“大手”。

    這里終于談到我們看得見的“大手”了。

    前面說了這么多,其實包含手最多的字還沒出場,那就是帶提手旁(扌)的字。字典里提手旁的字大約有七百余個。比較有意思的是,不同于三個手指的“小手”,提手旁(扌)是正宗的五個手指的“大手”。比如我們看看提手旁的“提”:

    當然,如果你覺得“扌”被簡化的太厲害了,如今漢字中,還有更完整的手字旁,大部分都在文字的下半部,比如“掌、掣、拳、攀、擎”。比它們稍稍簡化一點的有“舉”、“奉”等。

    而像提手旁(扌)那樣位于左右邊,還能比較完整的保留手的樣子的已經很稀少了。我看到的只有“拜”:

    最后,讓我們再看看這只不斷變化、姿態萬千的“手”:

    (王羲之寫的手)

     

    4月20日是國際中文日,

    再過幾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

    致敬每一雙勤勞的手!

    【責任編輯:吳艷鵬】
    媒體人,科普作家。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