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勢。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制作的大型援藏紀錄片《高原之上》,于5月18日起在總臺綜合頻道重磅推出。5月19日起在央視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紀錄頻道播出。5月22日起在英、西、法語頻道同步播出。央視客戶端、央視頻、央視網等同步上線。
《高原之上》采用紀實拍攝的手法,以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族群眾為主人公,真實記錄了發生在青藏高原上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援藏故事,展現援藏工作不為人知的非凡歷程。全片共五集,分別為《路通心暢》《民康歲安》《潤物育人》《使命榮光》《綠水青山》,多維度呈現出西藏經濟、文化、產業的發展變化場景,為觀眾鋪展出一幅幅高原之上的壯美畫卷。
一、彰顯“援藏精神”,生動講述“促雪域巨變、令高原煥顏”的援藏故事
1994年,黨中央作出部署,全國支援西藏,先后有18個省市、17家中央企業和多個中央部委選派援藏干部對口援助西藏。一批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不怕吃苦,不畏艱難,助力西藏改變貧窮落后面貌,和西藏人民一道推動經濟社會快步向前。
該片用鏡頭刻畫了新時代援藏干部群像,生動講述了他們傳承“援藏精神”“促雪域巨變、令高原煥顏”的故事?!霸鼐瘛钡膬群恰案锩硐敫哂谔臁?,每個援藏干部都清楚 “來藏為什么、在藏干什么、離藏留什么”的叩心三問,促使他們真正投身到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切實將援藏精神轉化為落實全國一盤棋的強大執行力,為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如因公犧牲王軍強,來自于中信銀行大連分行。2019年作為中央(單位)第九批援藏干部來到西藏那曲申扎縣,任申扎縣的常務副縣長。他針對牧民游牧提供了功能齊全的居住車,組織賽馬會,想盡一切辦法改善牧民生活造福百姓。但他因大霧不幸墜崖,享年48歲,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西藏。
如袁萬財,中鐵二局項目部副經理,負責施工的通麥路段項目,兩處隧道、一座橋梁,是川藏線的咽喉。易貢藏布江在此匯入帕隆藏布江,這里處于地震帶,地勢險要、山體疏松,是亞洲第二大泥石流群,每年發生各類地質災害超過300次,歷史上被稱作通麥天險。巖爆、透水、塌方等難題接踵而至。但是,幾代筑路人“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事跡激勵他帶領團隊克服苦難,終于2016年通麥天塹改造工程完工,易貢藏布江上第四座跨江大橋——可抗8級地震的通麥特大橋橫空而起,從此天塹變通途。
如在阿里,黃小洪,國網西藏電建公司應急搶修中心副經理,入藏11年,參與過1200公里電網建設。他帶領團隊搭建的206、207號鐵塔,在野外經受住了百年難遇的極端暴雪挑戰,最終西藏最后一片未通電區域并入大電網,他們在世界屋脊創造了奇跡。當藏民歡呼通電了,他臉上的笑容很燦爛。
二、用細節生動反映援藏干部“下沉”和創新,給藏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細節是紀錄片的血肉,是靈魂,是構成紀錄片的重要要素。要用感人的細節和趣味性的細節講述矛盾沖突點;同時也需要用代表人物特點的細節去塑造人物并豐富情節。該片在細節上下功夫,讓每個細節都令人難忘。如芒康縣通古村方圓5公里內唯一一所幼兒園,年近古稀的白瑪多吉曾是這里唯一的老師。從17歲算起,他在這里教書近50年。如今他最憂心的不是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而是村頭的危橋。他每天接送31個孩子過危橋。如今身體不行了,繼任老師接送孩子。眼看汛期要來了,白瑪多吉多次向上級反映問題。杜晨光,中國一汽援藏干部,芒康縣常務副縣長,著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把造橋被列入援藏項目計劃,300萬資金,全部由一汽援藏資金支付。很快橋造好,新橋堅固又漂亮,但病情加重的白瑪多吉一直沒能看看新橋的模樣。老師們拍下照片,給老人看,孩子們高興在橋上奔跑的鏡頭,是幸福的寫照。
用鏡頭聚焦援藏干部的創新細節,既有啟發性,又有記錄價值。在新時代,援藏不僅要有艱苦奮斗、不懼犧牲的思想準備,而且工作要落在實處,確實造福當地百姓。無論是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還是“產業援藏,為藏造血”,亦或是“立體跨越式”援藏模式等,都體現了援藏工作的思路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廣大援藏干部們以“創新”作為發展動力,以“協調”突破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障礙,以“綠色”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以“開放”突破地理環境的封閉,以“共享”解決惠及民生的各類問題……如片中西藏達阿里高原日土縣在14到16世紀生產的開司米羊絨就享譽國際。丁會強,河北省援藏干部深入調研發現,近年來這里的羊群變少了。原來近些年來,由于受這個流通環節的這種障礙,老百姓的銷售能力差,議價能力更差,有一些羊絨販子壟斷了某些村落 鄉村,極大地挫傷了牧民的養殖積極性。養牦牛的多了,養白絨山羊的少了。援藏干部找到了癥結所在。組織了第一屆羊絨拍賣活動,國內當期的羊絨價格,大體是80元每市斤,通過這種拍賣活動,通過競價拍到了每市斤121元?;菁?100余戶7600余牧民,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河北援助1600萬元建成的羊絨毛品交易中心,已成為藏西北優質羊絨的集散地。藏區牧民增收了,養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打響了開司米羊絨的品牌。該片用細節關照援藏干部們始終以不忘初心、開拓創新、干事成事的實際行動和生動的工作實踐,豐富了“援藏精神”的價值內涵,讓援藏工作閃耀著新的時代光輝,成為加快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的“營養劑”。
三、努力踐行“四力”用“兩腳泥”拍出西藏“變化美”。
2022新年伊始,《高原之上》攝制團隊分五路深入西藏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在雅魯藏布江畔,在喜馬拉雅山脈腳下,在邊陲小鎮、叢林秘境、雪山冰川、藏北無人區……攝制團隊克服特殊地理環境和極端氣候帶來的困難,挑戰了高原拍攝的諸多極限,行程總計超十萬公里,拍攝人物近百位,呈現出雪域高原難得一見的視覺盛宴。
援藏干部在哪里奮戰,攝制組就在哪里跟拍。在通麥透水的涵洞里,鏡頭記錄下施工者淌水作業的場景,記錄下為了克服水泥出現氣泡而進行的多次試驗,記錄下易貢藏布江上從木板橋、鋼木混搭懸索橋到限載400噸的懸索大橋,再到第四座橋——通麥鐵路特大橋建成的故事;
在阿里,記錄下國電團隊在百年難遇的極端暴雪挑戰下搭建206、207號鐵塔,終于實現西藏電網全域覆蓋的奇跡;
在雙湖,記錄下為把羌塘高原還給大自然,全縣啟動生態搬遷,援藏干部和藏族群眾共同在海拔5000米為野生動物打造樂土家園……
《高原之上》采訪了近20名“老西藏”,他們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回憶了自己與西藏幾十年來難以割舍的情緣。101歲的陰法唐將軍,回憶援藏對西藏基礎建設的重大改變;張國華將軍的女兒、72歲的張小康含淚講述父輩建設西藏的艱辛;原康藏工作隊成員、91歲的李國柱深情演唱雪域高原歌曲;92歲的盛瑞玲回憶自己不被兒子理解的心酸往事……“老西藏”們的奮斗往事讓人感慨萬千、熱淚盈眶,正是無數像他們一樣無私奉獻的援藏人,與西藏各族群眾共同鑄就了壯美“新西藏”。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笨偱_紀錄片《高原之上》生動反映了藏干部主動承擔起“促雪域巨變、令高原煥顏”的歷史重任,弘揚“援藏精神”,用創造性的奉獻,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其精良的制作,實現了總臺“滿屏皆精品”的目標,成為新時代用故事生動彰顯“援藏精神”的國家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