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王永利  >>  正文
    《棟梁之材》講述全球材料競爭中的中國故事
    王永利
    2023年08月09日

    新材料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勁動力,也是推動我國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國家安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石。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制作的六集大型工業紀錄片《棟梁之材》于7月15日在央視財經客戶端、央視頻同步上線,并于7月17日至25日在央視財經頻道播出。

    《棟梁之材》包括《百變金剛》《點石成金》《造物傳奇》天工開物》《隨源開智》《創新紀元》。首次以全景式的視角和史詩般的格局,展示了支撐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新材料產業體系,通過具有美學高度的震撼畫面,藝術性呈現新材料科技的獨特魅力和重要作用,充分呈現短短幾十年,中國完成了新材料產業和科技史上從未有過的跨越,恢弘揭示制造強國必是材料強國的時代命題。

    (一)全景立體呈現中國新材料科技奇跡,揭秘材料產業作為強國基石的作用。

    材料,被稱作發明之母、工業糧食,是企業競爭的法寶,是民生福祉的保障。材料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成為大國博弈的利器和殺手锏??v觀全球,包括美國、德國、日本在內,世界制造強國無一例外,都在把材料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重點加以發展,以求在新一輪全球科技戰略競爭格局中占據主動。

    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晚、底子薄,在新材料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等方面從零起步,尤其在高品質的新材料上,西方國家一直對中國“卡脖子”。但是,我國材料工業科技人員,砥礪前行,銘記科技報國的初心,賡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政策、市場和創新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新材料產業在短短的十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國鋼鐵、有色金屬、稀土金屬、水泥、玻璃、化學纖維、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特種不銹鋼等百余種材料產量達到世界第一位,建成了涵蓋金屬、高分子、陶瓷等結構與功能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先進基礎材料能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需求,關鍵材料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支撐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關鍵項目建設,前沿材料許多領域處于與國際并跑階段,形成了全球門類最齊全、規模第一的材料產業體系,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及國防安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到高鐵、大飛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風力發電、超高壓電力輸送、深海油氣開發,小到資源節約及環境治理,無不蘊含著新材料產業的巨大貢獻。

    (二)生動講述材料產業前沿科技攻關故事,展現最美勞動者創造和奉獻的風采。

    首先生動刻畫了科技工作者勇于攻關玉汝于成的群像。如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科技部部長許曉紅帶領團隊新制的高鐵軸承鋼的疲勞壽命高達1150小時,這個數據是當前國際高端軸承鋼的2.5倍。如東北輕合金主任工程師任偉才帶領團隊,研制最新一代超高強高韌鋁合金材料,徹底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用作國產大飛機機翼壁板,成功托舉國產大飛機展翅飛天。全世界的核電站大都使用鋯合金作為核燃料的包殼材料。但由于其研制難度大,此前只有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少數國家掌握全流程的制造工藝。今天,中國鋯合金包殼管的研發和制造迎來了突破。西部新鋯副總經理周軍帶領團隊研制出鋯合金N36管,填補了空白。郭強團隊為中國最新一代聚變實驗堆研制出超導線材。由李伶帶領的團隊,顛覆人類常識,讓陶瓷具有彈性,研制出陶瓷彈簧,使中國成為全球第3個有能力生產陶瓷彈簧的國家。

    其次,揭秘攻關的過程和我國科技工作者把材料創新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人工晶體,被譽為新材料領域的璀璨明珠。中國科學家已經有能力制造已知的超過30種人工晶體。如師瑞澤,非線性晶體專家,全球最極品的磷酸氧鈦鉀晶體就出自他的雙手。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鈣鈦礦發電玻璃推向量產的國家。工程師田清勇正在指揮全球最大尺寸的鈣鈦礦發電玻璃產線的生產。又如一束一米長的T1000級碳纖維重量僅0.5克,卻可以承擔500公斤的力量,中國工程師連峰團隊研制的T1000級的碳纖維將有力支撐中國的大型客機、運載火箭、高速列車、風電、海洋工程等建設。張豪團隊用噴射成形的工藝生產鋁鋰合金,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最新制造的鋁鋰合金將被用于中國自主研制的大飛機、運載火箭、大型載人登月飛船等國之重器。

    再其次,展現了科技工作者研制新材料造福人類的情懷。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帶領團隊正在制造鎂合金骨釘。鎂合金的好處是,它可以在骨折愈合后慢慢降解,無需二次手術取出。但是鎂易燃易爆,為了攻克這一難關,丁文江院士團隊想到了一個辦法。把氟化后的鎂合金骨釘浸泡在含有鈣和磷的溶液中,這是一種生物活性溶液,成分與人體骨質幾乎相同。慢慢地,在骨釘的外表會均勻地生長一層鈣磷涂層。這種身披外衣的骨釘,既能從容地降解,涂層的成分還可以誘導骨原細胞生成,啟發骨骼自愈。世界范圍內,率先把3D打印技術帶入醫療領域的正是戴尅戎院士和郝永強教授。3D打印醫療應用發端于中國,迄今,已經在骨盆、肩關節、膝關節等全身復雜骨關節及大段骨缺損手術中多次使用,讓無數病人得到康復,打印的材料也從金屬到陶瓷,再到高分子材料,目前郝永強教授團隊已將含細胞、因子的生物材料應用于臨床。江必旺研制的納米微球不僅能給人們帶來更高純度的藥物,還廣泛應用于電子產品制造領域。

    (三)畫面美輪美奐,炫目呈現材料科技視覺奇觀,用“兩腳泥”拍出了“材料美”。

    在權威科學顧問指導下,導演組歷時一年多,從300余種先進材料中優選出30多個最能代表中國材料科技水平的樣本案例——從超級鋼、高端軸承鋼、高強高韌鈦合金、可降解鎂合金、世界最薄0.03毫米柔性玻璃、全球最細0.05旦超細纖維等先進基礎材料,到T1000級高性能碳纖維、稀土功能材料、納米微球、第三代半導體等關鍵戰略材料,再到氣凝膠、石墨烯、實用超導、液態金屬、鈣鈦礦等前沿新材料,中國材料科技最具代表性的研發成果,紀錄片中都有充分展示。

    在拍攝手法上,為了讓冰冷的材料呈現出“生命感”,攝制組大量使用超高速攝影、超微距攝影、電子顯微攝影等方式,精準捕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變化時呈現出的繽紛色彩和微妙細節,用獨特的視角和震撼的畫面呈現出極致的材料之美,使“視覺奇觀”成為全片最具符號化的視覺元素。

    在敘事風格上,主創團隊嘗試用“人格化”的語言描述材料特性,賦予不同材料以鮮明的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有溫度,以此引發觀眾共鳴、建立情感連接。此外,紀錄片還大量運用增強現實動畫等數字視效,直觀呈現材料結構、性能和原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觀眾易于理解的形象和語言,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觀影體驗,極大增強了工業紀錄片的科普性、教育性和啟發性。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稐澚褐摹肥侵醒霃V播電視總臺傾力打造的紀錄片項目,以專業水準,匠心的精良制作,講述我國材料產業飛躍發展和輝煌成就,表現了新時代材料科技工作者昂揚的人生姿態以及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稐澚褐摹芬試矣跋裰镜男问?,深度觀察中國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回顧歷史,記錄當下,展望未來,必將助力中國更加堅定朝著材料強國的戰略目標邁進!該片也以“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實現了總臺“滿屏皆精品”的目標。(王永利)

    【責任編輯:呂佳珊】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制片人、高級編輯。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