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3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暨“媒體眼·看運河”揚州行正式啟動,以下是我所做主旨演講的主要內容:
一個多月前在揚州舉辦的大運河龍舟賽曾令我印象深刻。這是疫情后第一個端午節,全國各地、大河上下,龍舟競渡、鼓聲激昂,再次點燃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作為從事國際傳播的媒體工作人員,我發現龍舟賽特別吸引外國網友的關注。老外們不僅對激烈的比賽畫面贊嘆不已,更是對中國古代航運文化發起了很多有意思的討論。
當然,相對于火熱的龍舟賽短視頻,還有一條關于運河的新聞則要低調得多:位于廣西的平陸運河在今年5月全線動工。要知道,這可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條通江達海的運河工程。除了平陸運河,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重點推進湘桂運河、贛粵運河項目,京杭大運河也正重獲新生。
既然交通已經進入高鐵時代,為何還重提內河航運和運河精神呢?
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必要:
第一、航運功能,利在當代
水運性價比高,資源不容浪費。根據專家測算,內河航運的成本,僅為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8。從國際橫向對比來看,德國內河航運貨運量占全國的28%,美國占15%,而我國僅占8%。中國內河航運有條件、有潛力。只不過過去一百年被我們忽視了。
第二、一條紐帶,融合南北。
西方一些地緣政治學者,認為大國的發展一般是同緯度擴展,比如:古羅馬、俄羅斯、美國都是東西方向擴張。因為同緯度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相近,而跨緯度難度就大了。但中國人很早就打破了這種說法。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代后,隋王朝在統一后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大運河不僅滿足南北方經濟流通,更是架起一座人文橋梁,促成了包括飲食、民俗、藝術的傳播交流,共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城因河興,繁華古今。
受益于京杭大運河,北京、天津、揚州、蘇州、杭州等城市不僅繁榮了起來,而且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當然,揚州更是這些運河城市的典型代表,她地處大運河和長江 “黃金路口”,作為我國古代最繁華的商業城市之一,當了一千多年 “一線城市”。唐代詩人張祜[hù]就曾贊美揚州“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更重要的是,勤勞、堅韌、開放的運河精神已與揚州城市融為一體。
2020年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強調,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前不久中央印發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科學論證和有序推進內河航運發展,鞏固大運河等航運主通道。我們期待著大運河重回高光,沿岸城市煥發新生,運河精神繼續遠航。(中國日報網 吳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