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這一舉措標志著中國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關切和支持。新設立的民營經濟發展局將負責監測、分析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組織擬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重大問題,以提高民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新設立的民營經濟發展局將成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這一舉措將有助于進一步釋放民營經濟的活力,推動其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
第一,從數據的角度來看,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民營企業不僅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還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此外,民營企業的數量一直在穩步增長,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也在不斷擴大。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數量已突破3000家,而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已從2012年的5家增至2022年的28家。僅從2020年初到2022年8月份,民營企業就凈增加了1184.7萬家,占過去10年凈增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一數據清晰反映了民營企業在經濟體系中的積極貢獻和持續增長的趨勢,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穩固基礎。
第二,民營經濟在眾多領域具備顯著的代表性,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等,從而構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在創新、投資和出口方面的積極作用也愈加顯著, 其中, 高新技術企業在民營企業中的比例超過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70%。此外,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
第三,民營經濟由大量中小企業構成,與就業、人口增長以及共同富裕的實現密切相關,同時也在促進收入和消費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民營企業在城鎮就業人數方面占據著超過80%以上的比例,而對于新增就業的貢獻率更是高達90%。此外,民營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導致了更多的稅收流入國庫,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財政支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等方面。
政府對民營經濟的支持措施
首先,在法規層面,我國政府通過營商環境條例以及民營經濟20條等法規舉措,積極致力于支持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從去年年底的黨的二十大到2023年的全國兩會,均明確提出了優化民營環境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和法律法規,特別是營商環境法規,旨在為民營經濟提供法律法規層面的堅實支持。自2023年以來,我國更是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其中包括了7月19日發布的《意見》以及7月28日由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稅務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等相關文件。這些法規和政策的出臺,為民營經濟提供了法律法規保障,為其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環境。
其次,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許多地市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如北京、廣州、上海和深圳等城市, 這些措施旨在為民營經濟提供穩定的政策支持,以確保其持續健康發展。例如, 以廣州市近期發布了《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該政策文件從支持政策、服務體系、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等四個方面全面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另外, 河南省政府也頒布了《關于支持河南省民營經濟示范城市試點若干措施》,該政策覆蓋了項目支持、創新激勵、金融支持、培訓等多個領域,特別強調鼓勵試點地區進行改革突破和創新探索,以推動民營經濟的更加積極發展。這些地方性政策的出臺,為民營經濟提供了有力的地方性支持和引導,有助于加強地方與中央政策的銜接,推動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第三,從資本市場和政策角度來看,相關的利好政策已經出臺,而中國的PMI指數在八月份開始回升,資本市場信心也在恢復,這將有助于促進民營經濟未來的發展。因此,可以預見在下半年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民營經濟將繼續擁有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數字中國、數據要素和數字經濟等領域。
建議與影響
首先, 各地政府應更加專注于與民營經濟相關的事務, 以更積極地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第二,可以設立專門的政府部門,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善的體系,以更有效地協調營商環境、政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數據要素和數字經濟等各個方面,以促進民營經濟的持續增長。這將有助于實現各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從而更好地支持民營企業的發揮作用和貢獻。
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三點。首先,從中央到地方,需要盡快落實三定方案(即定機構、定職能、定編制),明確管什么和管哪些,以及推動民營經濟的法制化發展。其次,通過數字化方式,利用數字平臺和政務服務系統,及時了解民營經濟的發展態勢和需求,以便及時提供支持和鼓勵其發展。第三,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的方式和方法,積極促進和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以此帶動整體經濟的增長。
最后,民營經濟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豎式融合和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活力,因此,應積極激發民營企業的積極性,讓他們深度參與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和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