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公元前16-62年),字周公,生于扶風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市)。他為人重情重義,性格耿直豪爽,喜好結交俊杰,曾擔任過王莽政權的強弩將軍司馬和波水將軍等職。王莽政權倒臺后,竇融帶領軍隊歸降劉玄更始政權,被推薦出任巨鹿(今河北平鄉縣)太守。但他經驗深厚,眼光過人,感覺劉玄能力欠缺,更始政權不穩,便申請辭去太守之職,后被改派為張掖都尉,避居河西。竇氏家族常年經營河西,在河西一帶素有影響力。后面,才有了竇融“舉足輕重”的故事。
據邊自保 治理河西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西漢時期十分重視對河西地區的經營開發,先后設立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和金城五郡,并移民戍邊、屯田固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為竇融據河西自保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民族關系較為復雜等因素,與關中、關東等地區相比,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竇融避居河西后,面臨極為嚴峻的內外環境:內有五郡,郡守權均力齊、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外有東邊的隗囂稱王隴右,與之對峙;北面的匈奴不斷南下,擾掠北部邊疆;南方的羌人常??苈咏鸪堑鹊?,西域各族也時常前來騷擾。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竇融結交當地豪杰,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很快就贏得了河西地區廣大民眾的認可。更始政權敗亡后,天下紛擾不安,政權林立,竇融組織召開五郡聯合會議,共商大政。最終,在河西“州郡英俊”的擁戴下,竇融擔任河西五郡大將軍,并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興邊富邊的措施。
政治上,他協調民族關系,“置從事監察五郡”,穩定社會秩序。河西地區漢、羌、匈奴和小月氏等多民族雜居。新莽末至東漢初,天下大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和復雜。為促進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竇融實行了懷柔政策,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此外,他還重用一些為官清廉的人,設置“從事”一職,用以監察五郡的官吏,使各郡之間“上下相親,晏然富殖”。
軍事上,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加強戒備,提高軍隊戰斗力。為確保河西地區人民能夠安心生產,社會經濟發展不受破壞,竇融在平日修整軍備,擴充兵馬,加強操練;戰時則根據五郡的盟約,親自率部隊與各郡軍隊共同戰斗,屢戰屢勝。為防御周邊少數民族的擾掠,竇融加強了邊防警戒體系建設,護佑一方安寧,為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經濟上,他設軍屯與民屯,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生產活動。在農業生產方面,為滿足軍糧及老百姓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竇融一方面在軍隊實行軍屯,由軍事長官負責具體屯墾事務;另一方面在郡縣設置“田吏”等官職,組織人民開墾荒地。針對河西地區干旱少雨的問題,竇融不僅設置主管水利的官員負責灌溉事宜,還下令禁伐樹木,保護生態環境。在畜牧業方面,他頒布了禁屠馬牛的政令,用以保護戰馬和耕牛等役畜。在商業貿易方面,他開辟了專門供漢族和各少數民族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促進商貿流通。
通過一系列措施,河西地區出現了“流人避兇饑者,歸之不絕”的盛況,不僅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竇融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奉書獻馬 決策歸漢
光武帝劉秀稱帝后,竇融有意歸附,但因相隔遙遠、阻礙重重,未能及時將愿望傳遞出去。此時,天水的隗囂雖然采用建武年號,名義上歸順劉秀,但“外順人望,內懷異心”。為了實現長期割據,避免腹背受敵,隗囂極力拉攏竇融,并專門派遣辯士張玄進行游說。張玄暗示竇融,可效仿西漢時期的南越王趙佗割據一方。
究竟該何去何從?竇融召集河西地區豪杰與諸郡太守共同商議。有人建議歸順劉秀,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經過審慎的思考后,竇融最終“決策東向”,并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派張掖長史劉鈞前往洛陽,向劉秀奉書獻馬,聯絡歸漢之事。
說來也巧,劉鈞與劉秀的說客竟然在路上相遇了。
原來稱帝5年后,劉秀在中原的統一戰爭暫時告一段落,開始把目光投向河西地區。此時,他的對手主要是盤踞蜀中的公孫述和割據天水的隗囂。劉秀知道河西地區民富兵強,若竇融歸順公孫述與隗囂,必使割據勢力如虎添翼;若歸順自己,則建武政權的統一大業必定勢不可擋。為此,建武五年夏,劉秀派出了自己的說客。劉秀的說客遇見劉鈞后,順勢把他帶回了洛陽。
劉秀得知劉鈞的來意后,十分高興,下旨任命竇融為涼州牧,賜黃金200斤,并寫了一封親加璽印的書信讓使者帶回去。劉秀贊揚了竇融治理河西地區的功績,也表達了對他的思慕之情:“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最后,劉秀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奔锤]融無論偏向哪一方,都將打破均勢,使形勢發生很大變化。這便是“舉足輕重”這一典故的由來。
事實也充分證明,竇融在劉秀建立大一統政權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竇融收到劉秀的璽書后,再次派遣劉鈞上書,陳述歸順之意,同時讓弟弟竇友赴洛陽代己坦陳心跡,也有讓弟弟作為人質,表忠誠之意。竇友與劉鈞一行走到安定郡高平(今寧夏固原市)附近時,正遇上隗囂起兵叛漢,道路被堵,于是竇友等人返回河西地區,改派司馬席封走小道到洛陽呈上書信。
竇融見隗囂公然叛亂,就給他送了一封書信。在信中,竇融首先稱贊隗囂當年忠于漢室,嚴守節操,效力朝廷;接著批評他如今聽信讒言,企圖割據,令人惋惜;最后希望他深思逆順之道,不要執迷不悟,而要懸崖勒馬。但此時,隗囂已經鐵了心要叛亂,對竇融的勸降不予理睬。于是,竇融召集河西五郡太守,商議做好戰斗準備,同時上書劉秀,請示出師日期。
劉秀對竇融的態度和表現頗為贊賞,特以外屬圖及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相賜,這幾卷書中都有與竇太后相關的人事,表明劉秀續其與竇融七世遠親的關系,也彰顯竇融先祖對漢朝的忠誠,并在詔書中強調現在關東盜賊已平定,漢軍即將西征,希望他整頓兵馬,配合漢軍,一起建功立業。竇融接到詔書,隨即與諸郡守率兵入駐金城,打敗了投降隗囂后盤踞在此的先零羌,斬首級千余,得牛馬羊萬頭,谷數萬斛,只待劉秀的到來。后因漢軍大部隊沒有進發,竇融便率軍退還。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囂發兵侵犯安定,劉秀準備親自西征,并告訴竇融自己的出兵日期。不巧的是,那幾天下起大雨,道路阻塞,且隗囂已經退兵,所以作戰行動被迫終止。竇融擔心大軍延久不出,必生變,便趕緊上書劉秀,分析利害:只要我們抓住隗囂士兵騷動不安的時機,東西配合夾擊,一定能夠消滅他們。如果不從速發兵,無疑是外長敵人志氣,內示我方困弱,敵人定會乘虛而入。劉秀深以為然,于第二年夏,親自西征隗囂。竇融根據約定,帶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余輛前來助戰,并與劉秀大軍會師。劉秀為此舉行盛大宴會,待竇融以特殊禮節,任竇友為奉車都尉。最終,隗囂部眾潰敗,城邑全部歸降。劉秀以竇融功高,封其為安豐侯,同時對竇友以及五郡太守予以加封。封賞完畢后,劉秀率眾東歸,竇融等西還故地。
謀后舉足 功成名就
隴、蜀均已徹底平定后,竇融入朝,位列三公,執掌重權,得以繪像于南宮云臺。竇融在世時,竇氏一族先后有“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顯赫一時。竇融去世后,竇氏一族和東漢王朝始終交好,活躍于政治舞臺上。竇氏一族之所以能夠延續數百年的權勢與榮耀,既得益于竇融“舉足輕重”的地位,更得益于他“謀后舉足”的遠見卓識。
謀機遇,治河西。竇融被舉薦出任巨鹿太守后,并沒有倉促上任,而是審時度勢,三番五次請求辭去巨鹿太守,并最終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遇,避開了戰火紛飛、危機四伏的是非之地。同時,竇融也意識到避居河西地區的不利之處:政治上民族關系復雜,隨時有激化矛盾的危險;軍事上面臨匈奴、羌虜以及西域各族入侵的威脅;經濟上因孤懸西北導致發展相對滯后。為此,竇融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既保證了河西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也造就了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
謀大勢,促統一。經過竇融的苦心經營,河西各郡的實力逐步強大起來,河西地區逐漸具備了割據稱王的基礎。但竇融心中向往的并不是自立為王,而是據邊保護宗族后裔,發展實力以待全國統一。劉秀登基后,竇融分析天下大勢,“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當”,確定劉秀政權統一天下乃大勢所趨,因而啟用建武年號,承認東漢政權。當隗囂對東漢政權三心二意,甚至威逼利誘竇融時,竇融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絲毫不為所動,堅定地支持中央政權,反對分裂。他一邊主動聯絡劉秀,一邊協助漢軍夾擊隗囂,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天下一統。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隗囂不謀大勢,企圖割據,只能是螳臂當車,自取滅亡。
謀進退,不貪權。更始政權建立后,竇融深知劉玄難成大事,并未草率行事,而是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設法去了偏僻的河西地區以求自保,并密切關注動亂的發展,以期尋找能夠一統天下的明主。劉秀稱帝后,竇融不受權欲誘惑,順應統一大勢,主動放棄自己在河西地區的一切權位,歸順劉秀。東漢政權鞏固后,竇融雖位極人臣,但對權勢并不貪戀。他多次上書,誠懇地請求退回封賞和官爵,贏得朝廷內外廣泛的尊重和認同,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臣。
(本文原載于《前線》雜志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