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剛研究生畢業入行當記者,恰好趕上社交媒體崛起的時代。一方面,2010年蘋果推出iPhone4,手機全面屏時代來臨,智能手機迅速取代功能機成為人們的新寵,每個人都有了隨時記錄的可能;在另一條敘事線上,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每個人都有了發表意見并展示自我的平臺。
于是人人都有了麥克風、人人都有了攝像機,一句著名的斷語開始籠罩這個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一般人感受不到,我作為一名剛入行的小記者可是被這句話嚇的瑟瑟發抖。我寒窗苦讀19年才找到份當記者的工作,這個時代卻告訴我人人都是我、人人都能取代我?這個世界不再需要我了嗎?我還能做什么去?
站在13年后的今天再回首,我想或許記者應當更有底氣了。與2010年相比,2023年的社交平臺已經不知多了多少倍、用戶也已經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犄角旮旯。筆者走基層調研時,哪怕再偏僻的小山村里也幾乎人手一部千元智能手機,每天抓住一切時間的縫隙刷視頻。明星要打榜、大V要帶貨、小咖們要露臉,社交平臺真正做到了讓每個人都在網絡世界有一席之地。甚至曾經全網只有幾個的“網紅”也滿天飛,和“靚仔”、“美女”一樣幾乎成為了對陌生人的尊稱。
但我們對這個世界看的更清楚了嗎?并沒有!人人發聲是社會與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但人人發聲往往使得各種事件更加撲朔迷離。君不見,各種社會熱點一出來,各個社交平臺上的主播也跑得比記者都快,總能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用大臉懟著鏡頭可勁拍,講述自己認為的真相。當事各方都下場發聲回應,比拼的都是誰音量高、粉絲多,真相如同坐烙大餅,反轉再反轉。但究竟發生了什么,這些碎片化的東西看的越多就越迷惑,廣大網友的愛心被調動著來回轉頭,一會覺得天經地義一會覺得豈有此理。
國際輿論場也差不多。每當國際事件出現,眾多中國網友要么直接看英文報道、要么看一些搬運翻譯的報道,總能了解大致出現的事件,也會發表意見維護國家利益。但畢竟有文化及語言差異,網友的梗能否被海外感知、網友的立場能否影響外國受眾,其效果依然有一定折扣。
所以記者這個行業依然是被需要的。在眾說紛紜的社會熱點事件中,總需要一雙堅定、理性、專業的眼睛去撥開層層迷霧,為這個世界還原盡可能客觀的真相,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在短兵相接的國際輿論碰撞中,在義憤填膺的聲浪中也需要一個堅定的聲音用最簡潔、最有意思、最能讓世界聽懂的語言陳述中國觀點和觀點背后的邏輯,讓中國的聲音被世界聽到。
我并不是說網友的聲音不重要。恰恰相反,專業媒體可以同時是自媒體,自媒體的出現給了專業記者更大的壓力與動力,讓專業記者有動力去社交平臺上開號與網友們同臺競技。自媒體也可以是專業媒體,最好的學習是實踐,有心人總能夠在輿論場的摸爬滾打中脫穎而出,與世界分享自己的觀察和自己的故事。
今天是記者節,人人都是記者,祝大家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