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前線》雜志2023年第4期發表《謀國不謀身的唐朝名相》一文,文中介紹了曾與狄仁杰共同輔佐武則天、同為唐朝著名宰相的婁師德(630-699年)的相關故事。但文中沒有介紹婁師德十分著名的“唾面自干”這一忍辱故事。本文主要就“唾面自干”這一故事做簡要評介。
公元693年,婁師德的弟弟被朝廷任命為代州刺史,即將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婁師德知道自己是宰相,如今弟弟又擔任刺史,家族榮寵過盛,定會招人嫉妒,于是在弟弟將要赴任時,找弟弟交談,教他遇事如何忍耐,保全自己。他的弟弟說道:“如果有人把口水吐到我的臉上,我就把口水擦去?!眾鋷煹侣牶髮Φ艿艿幕卮鸩⒉粷M意,于是搖頭說道:“不對,你把口水擦了,是沒有順從他的怒氣,應該讓唾沫自然干掉?!边@便是典故“唾面自干”的由來。
對于婁師德“唾面自干”這一為官做人之道,史學界歷來褒貶不一?!杜f唐書》評價他“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于將相乎!”《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也十分推崇婁師德,認為他“直而溫,寬而栗,外愚而內敏,表晦而里明。萬頃之波,渾而不濁,百煉之質,磨而不磷??芍^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钡?,也有史學家認為,婁師德提倡的“唾面自干”過猶不及,是迂腐表現,是畸形心態,是奴才哲學。關于“唾面自干”這一待人處事態度,筆者認為要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看待,才能夠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要從婁師德所處的歷史條件來分析。在封建制度下的嚴酷政治環境中,“生存之道”是官僚士大夫階層們所要面對的重要人生命題。婁師德所處的武則天統治時期,重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來整治貪污腐敗與吏治混亂,結果黨同伐異,告密者橫行,官場非常兇險?!懊鳂屢讚?,暗箭難防?!痹诳崂舢數赖臅r代,提防小人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自己帶來致命危害。李昭德由于恃寵專權,得罪了不少人,最后被斬于洛陽鬧市,不得善終。狄仁杰也因鋒芒畢露,沒有逃過小人的陷害,遭受了牢獄之災。唯獨婁師德在朝堂內外各種勢力的相互傾軋下,依舊能夠卓有政績又屹立不倒,得以保持名節、善始善終。面對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與眾多酷吏小人,婁師德的做法是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敬”他們,受辱不怒,受侮不爭;心理上則選擇“遠”他們,不與其同道,不與其為伍。婁師德選擇“唾面自干”作為忍辱負重、以屈求伸的一種策略,有以上的客觀歷史原因。
要從婁師德所發揮的整體作用來分析。縱觀婁師德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提倡“唾面自干”,并不是軟弱無能的表現,而是他所見者大、所慮者遠的體現,是宰相肚里能撐船的智慧。在外敵入侵、戰局不利之際,婁師德挺身而出,先是奉命收拾殘局,出使議和,完成使命后又投筆從戎,治軍有方,克敵制勝,憑借武略成為一代名將。身居宰相之后,婁師德無論在朝理政,還是在邊營田,都恪盡職守,既為邊疆的鞏固和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又為國家選拔了名聲顯赫、才能顯著的人才。更難能可貴的是,婁師德為國薦賢卻不聲張,不炫耀,不求回報,即便是受到被舉薦人的排擠也未心生怨恨,表現出了謀國不謀身的極高修養。
要從正反兩面對“唾面自干”進行分析。“唾面自干”的待人處事態度,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辯證看待?!巴倜孀愿伞笔且环N深藏著進取精神的韜光養晦手段。把“唾面自干”用于同僚以及鄰里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和為貴、謙退隱忍、寬以待人,可以緩和以至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增強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相反,如果得勢后便盛氣凌人,凡事都睚眥必報、針尖對麥芒,不僅會使他人產生疑心甚至敵對情緒,甚至會發生沖突。與此同時,“唾面自干”不能是無原則的退讓,對不可寬容的人和事不能無原則地寬恕。在事關國家民族利益和重大是非等問題上,必須做到寬而有度,容而有則。如果一味忍讓,那便是對國家的失職、對人民的犯罪,是錯誤的、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