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田赟宗  >>  正文
    出實招辦實事見實效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田赟宗
    2024年02月07日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月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新時代以來第12個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線圖”。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突出特點是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重點任務和全面部署相結合、年度性工作和階段性安排相結合,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可概括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一、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引領農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仡櫺聲r代以來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這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造福億萬農民群眾。今年同樣如此。

    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底線要求。尤其注意結構性失業、疾病、災害、事故等致貧返貧風險。一是搞好監測幫扶。推動防止返貧監測與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大數據預警。二是強化產業和就業幫扶。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并發揮好東西部勞務協作、就業幫扶車間、公益崗位等作用。三是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增強內生動力,注重“造血”功能。加大重點幫扶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等人、財、地政策傾斜。

    “天下順治在民富”,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中心任務。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實際增長7.6%,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9:1。但鞏固勢頭需做好:一是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尤其是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并強化產業發展聯農帶農機制。二是穩定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健全跨區域信息共享和有組織勞務輸出機制,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并完善根治欠薪長效機制。三是拓展轉移性收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把給農民的各項補助補貼補到位。四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鼓勵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房屋、“四荒地”等資源資產。

    此外,還要用好科技利器,改革法寶。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改革集體產權制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樹立大農業觀,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

    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供應充足、庫存充實。然而,我國糧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

    必須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14億人的吃飯問題是“三農”工作頭等大事,必須端牢中國飯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統籌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打出了政策“組合拳”。提出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明確了穩面積、增單產的主攻方向。一是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兩個積極性,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政策舉措。二是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三是是拓展食物來源。向整個國土空間資源要食物,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四是強化節糧減損。制止餐桌浪費,并著力解決“糧財倒掛”困境,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努力建成現代化大農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并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圍繞“土特產”大做文章,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二是注重產業融合。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三做強農產品加工。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促進就近就地轉化增值。支持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加工產業園,打造食品和飼料產業集群。四是暢通農村物流。健全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等。

    三、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關鍵要從實際出發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創造性開展工作,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鄉村建設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的著力點,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加強村莊規劃編制的分類指導。二是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因地制宜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農村改廁。三是補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農村供水供電體系。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四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及教育、醫療、養老服務體系。五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一是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切實解決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嚴格實行上級部門涉基層事務準入制度,健全基層職責清單和事務清單。二是完善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提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時,持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建設平安鄉村。三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鄉村文化,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讓“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同時,重點整治農村不良風俗,尤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形成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傳承發展優秀農耕文化。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讓我們行動起來,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推動實現“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的精彩蝶變,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田赟宗)

    ?

    ?

    【責任編輯:王輝】
    國際關系學院戰略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