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制作的三集大型紀錄片《瓣瓣同心——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2月26日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首播,央視頻、央視網同步播出,并在央視綜合頻道重播。分集題目為《以疏為進》《共贏新局》《闊步未來》,全面呈現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意義和十年來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以及三地協同探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積極實踐,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一,全景展現十年協同發展輝煌成就,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壯麗篇章
2014年2月26日至2024年2月26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意義重大,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第一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該片是如何解析這一發展戰略呢?
首先開門見山,擺出問題:時光倒回十年前,“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曾是困擾京津冀地區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折射出強大“虹吸效應”下地區發展不協調的無奈。而越來越臃腫的北京,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生態環境嚴峻等“大城市病”也日漸嚴重。華北大地上,這種失衡正是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縮影。
其次,高屋建瓴呈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的輝煌成就。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作為地緣相接、文脈相連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十年協同發展變化巨大。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萬億元臺階,達到10.4萬億元,是2013年的1.9倍,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續升級,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隨著經濟發展,京津冀三地居民收入均實現可觀增長。十年來,三地著力提升產業協同水平,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一批優勢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步形成,“六鏈五群”產業協同新格局,其中,北京市牽頭氫能、生物醫藥2條產業鏈,天津市牽頭高端工業母機、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2條產業鏈,河北省牽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2條產業鏈。
再其次,凸顯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間,惠民政策不斷加碼,民生紅利不斷釋放,三地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穩步提升。出行:主要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通達;接通了許多條以前各自為政的“斷頭路”,同城化效應顯現。醫療:京津冀三地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生態: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近6成左右,優良天數大幅增加。養老:三地異地養老更加便捷。京張高鐵崇禮站的開通不僅是京津冀交通網絡發展的新動能,更是崇禮地區社會生活多元化的產物。這里曾是貧困村,而崇禮滑雪熱潮和旅游熱的背后,不僅為當地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脫貧致富,還讓他們有了更好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也是城市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的見證。
二、“政論情懷,故事表達”,以匠心講好中國故事。
首先,小中見大,小切口,大情懷。開篇則從清華大學李天元教授的作品《霧霾》展開敘事,接著講述河北攝影愛好者王汝春十年不間斷拍攝每一天的天氣,王汝春把十幾年拍攝的照片整合在一起,匯總制作成了一張“石家莊市空氣質量變化圖”,可以看到一條優良天數逐年增加的軌跡。他的相冊也由“追蹤霧霾”改名為“追逐藍天”。2021年,北京大氣污染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該片從霧霾這個京津冀三地人民痛心疾首的集體回憶切入,生動講述了生態環境在三地聯防聯控下明顯好轉。
其次,人文關懷,聚焦以人為本的典型實例。如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需要關閉,十多萬人就業和安置怎么辦?疏解絕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為離開的商戶找到安身之處,是國家戰略宏大敘事下細致而微的溫情筆觸。在滄州把三萬畝閑置鹽堿地建設為新型批發商城,承接了京津來的個體商戶。北京大紅門市場疏解商戶劉火球激動地說:“我們在滄州有三個店鋪,一共加起來有270平,原來在(北京)一共加起來才30平,現在品類也增加了,營業額也增加了?!?/p>
再其次,讓百姓說心里話。如住在燕郊的高海明講親身經歷,過去凌晨4點半左右就得起床,再去車站等車,最長的時候能等一小時左右。就像冬天三九天,凍得很受罪。而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政府打通了“斷頭路”修建了新的大橋,他的快巴從燕郊到國貿不到一小時,大大縮短了在路上的通勤時間。又如進京求醫之難,對于河北秦皇島的張女士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經歷。2011年,13歲的女兒患上了神經纖維瘤,這種罕見病被稱為“不死的癌癥”,雖然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但卻很容易復發。由于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一家人已經記不清為了做切除手術跑過多少趟北京。她說“去夠了,真的去夠了,對我來說上北京治病的路太漫長了”。2023年7月8日,天津市腫瘤醫院秦皇島醫院項目落地,成為三地在河北省聯合建設的第8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這也意味著,張女士一家終于可以結束長達11年的奔波,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頂級水準的診治。讓百姓說話,是該紀錄片的重要特征,也是讓人淚目的看點。
三、制作相對精良,畫面飽滿,剪輯流暢,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
該片制作相對精良,落實總臺“思想+藝術+技術”和“滿屏皆精品”的要求,使用4K超高清攝影機、航拍、無人機空中攝影、采用延時攝影、穿梭機攝影,移動軌攝影等多種拍攝方式,畫面飽滿,富有沖擊力。如空中俯瞰壯麗的京城妖嬈多姿,壯觀的雄安新城的巍峨,京津冀交通大動脈的繁忙與高鐵的風馳電掣,渤海之濱港口吊車自動化的快速裝卸,產生一種動態的壯觀美。與之對照的是,片中也有舒緩的鏡頭,碧綠茂密的植被、盛開鮮艷的花朵與白洋淀蕩漾的碧波,構成了一幅京津冀美好生態全景圖。
該片剪輯流暢,節奏快,信息量大。音樂的抒情性和解說詞的政論與抒情表達,給作品增加了一定魅力。
在美學方面,從某種意義而言,“民生美學”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的中國講述中被置于一種相對核心的位置。紀錄片以一種真實記錄的視角,喚醒了無數人對這十年生活的“集體記憶”,以21.6萬平方公里養育的1億多人的真實生活為藍本,在構筑的視聽影像世界中呈現一種自然流露的“民生美學”。
該片“全景式的敘事”和“微觀敘事”相結合,展開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意義的解析,聚焦三地協同探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積極實踐,通過影像我們可以看到攝影機正以一種延伸的視角豐富了我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輝煌成就的感知,編導以緊扣時代跳動脈搏的方式傳達出世界級城市群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中國和世界留下寶貴的時代影像紀錄。(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