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五集紀錄片《能源浪潮》開播。紀錄片以開闊的國際視角、生動的實踐現場、鮮活的人物故事、結合有縱深的歷史史料,集中體現了中國能源轉型升級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紀錄片共五集,每集35分鐘,分別為《綠能世紀》《博弈爭鋒》《重裝之力》《蓄勢而發》《鼎新未來》。全景聚焦我國能源產業發展是實力與潛力,呈現積極推進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過程中的努力和動力,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做出更大貢獻。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能源之變的大美圖景,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鋪展。
紀錄片《能源浪潮》3月6日至10日22點檔在央視財經頻道(CCTV-2)首播,央視財經客戶端、央視頻、央視網同步上線。節目一經播出,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熱議和好評。
一、彰顯“綠色能源”輝煌成就,揭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澎湃動力。
能源是經濟的命脈。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術與我國的能源安全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此次會議強調,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普遍共識。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從能源領域“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到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我國能源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能源結構轉型綠意更濃,綠色能源消費水平持續提升。中國自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以來,堅定不移履行承諾,加速能源結構轉型,與國際社會攜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
從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建設投產,到地下2400米的地球最深實驗室尋找暗物質,探訪新能源科技前沿;從世界上最深最遠的漂浮式風電平臺運行,到我國三代非能動核電“國和一號”,均在紀錄片中首揭面紗;此外,能源領域動能無限的澎湃故事:“光熱+光伏”電站、壓縮空氣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太空光伏新材料等最新技術突破,都在紀錄片《能源浪潮》中一一呈現。
二、生動講述大國工匠精益求精攻克技術難關的故事,展現最美能源勞動者奉獻的風采。
新能源輝煌成就的背后,除了制度優勢外,關鍵因素是一大批大國工匠精益求精攻克技術難關勇于擔當勇于奉獻。如王金國指揮長從事水電開發26年。在兩河口水電站,他參與建造的大壩是目前我國已建成最高的土石壩,295米,完全由泥土和石塊填壓而成,不摻雜任何混凝土。而200層樓高的邊坡,從上到下,從東岸到西岸,一共打入23000多根錨索,這是水電建設中從未有過的工程量。2022年3月,歷經17年的修建,兩河口水電站六套機組全部投產發電。這個機組每分鐘166.7轉,世界領先。
“以電池為動力,構建能源互聯網,滿足電力需求”,是83歲陳立泉院士堅持不懈的方向。陳立泉被業內稱為“中國鋰電第一人”,中國第一塊鋰電池、第一塊固態電池,都在他的主導下誕生。經過持續攻關和積累,中國的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已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中國正在成為世界能源發展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推動者。
梅艷是杏子川采油廠工程師,她們的團隊把化工廠產生的廢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巖層中的原油被擠壓出來,二氧化碳完成驅油的使命,得到利用的同時,它也被永久的封存到了地下,減少了大氣中的碳排放。在陜北大地書寫中國CCUS奇跡。
王高偉他們集合了業內優勢力量,三年的合力攻關,研制出安全高效的450米智能化采煤裝備,在5G的助力下,這套巨無霸已經在地下400米一鍵采煤。而張宏偉團隊已經用上了世界首套也是中國首套護盾式掘進機器人系統,沒有履帶也沒有輪胎,全靠自動化智能化操作。強大的能源裝備,正在成為中國打通能源大通道的利器。
安裝海上超大型風力發電“大風車”,需要專業海工船,船體長143米,寬43米,重達1萬噸。在惡劣的海洋環境中,這個龐然大物必須做到紋絲不動,其關鍵是隱藏在鋼筋鐵甲中的液壓系統,是定海神針的秘密武器。瞿龍團隊正在利用世界一流的表面處理技術,使液壓油缸的使用壽命延長到了二十年。上世紀五十年代,液壓行業幾乎在一片空白中起步。70多年過去,中國液壓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重要名片……
該片打破了常規紀錄片只見成就不見人的窠臼,詳細生動講述人的故事,從而讓紀錄片感動人心,并具有了人情味和溫度。
三、場面宏大、畫面精美、節奏明快、制作精良,社會反響良好。
《能源浪潮》深度觀察中國能源綠色高質量發展,內容硬核、場面宏大、畫面精美、節奏明快、表達專業,強悍的能源動力裝備,震撼的兩河口水電站、定日鏡、海上漂浮式風電平臺、國和一號、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錦屏地下實驗室等工程奇觀,極致的能源“煤變白”“人造太陽”等工業之美,尖端的能源材料工藝如“冰絲帶”光伏發電玻璃、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等,前沿的能源產業探索如“導管架風機+養殖網箱”一體化智能裝備、制氫設備等等,都在紀錄片《能源浪潮》中充分展現。
攝制組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深入新質生產力一線,拍攝了30多個鮮活的新能源故事。記者編輯努力踐行“四力”,制作精良。在拍攝手法上,攝制組大量使用航拍、高速攝影、穿梭機等手段,通過特殊的視角和震撼的鏡頭,將能源世界拍攝出“生命感”,讓看似冰冷的能源工業題材變為有血有肉、有細節有溫度的感人故事。同時,節目大量運用數字視效,直觀呈現能量轉換、動力傳遞的工作原理,揭示能源工業制造之絕、之奇、之美。整部紀錄片為觀眾呈現能源工業迷人的場景,見證創新一線激動人心的時刻與飽滿的人物形象,立體展現綠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國“雙碳”目標的創新實踐,如何為中國和世界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
《能源浪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力打造的紀錄片項目,得到國家能源局大力支持,多位院士專家參與節目策劃與方案設計,保證了該片的學術水準、專業水準,匠心的精良制作,打造出講述超級工程背后超級能源裝備、超級制造、超級動力的故事的精品力作,更具備國家相冊和典藏價值。(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