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當地時間3月26日下午1時許,中方企業承建的開普省達蘇水電站項目車輛遭遇恐怖襲擊,造成5名中方人員、1名巴方人員遇難。
在此之前,3月22日晚,恐怖分子襲擊了莫斯科郊外的一個音樂廳,造成139人遇難,另有182人受傷。
這些恐襲事件再次向世界表明,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國際社會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堅決打擊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指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產,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其政治、意識形態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1993年世界人權會議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指出,恐怖主義行為、手段和做法的一切形式和表現,是旨在摧毀人權、基本自由和民主的活動。
2022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的2月12日為“防止助長恐怖主義的暴力極端主義國際日”,以提高對暴力極端主義威脅的認識,并加強這方面的國際合作。
血腥無差別的屠殺和槍擊暴行背后,是恐怖主義這顆毒瘤對世界和平的破壞,對世界各地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侵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堅決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依法開展反恐怖主義工作,并明確極端主義是恐怖主義的思想基礎。
中國作為恐怖主義受害國,長期面臨著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依法取締恐怖活動組織,對任何組織、策劃、準備實施、實施恐怖活動,宣揚恐怖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為恐怖活動提供幫助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隨著201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正式實施,恐怖主義的法律概念進一步明確,罪與非罪、違法與犯罪的界限更加清晰,反恐工作的體制、機制、手段、措施得到法律確認。歷經40余年探索與實踐,中國逐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以反恐怖主義法為主體,刑事法律為骨干,國家安全法等為保障,其他法律為補充,涵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等的反恐怖主義法律制度體系。
中國通過有力打擊境內恐怖活動,加強口岸邊境管控,阻止恐怖分子的跨境流動,有效遏制恐怖主義的傳播蔓延。中國堅持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公認的國際法,支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一系列反恐怖主義決議,先后參與了12項全球性反恐怖主義公約。積極倡導區域反恐怖主義合作,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推動制定《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邊防合作協定》等一系列文件,開展司法合作、聯合反恐怖主義演習等。
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反恐怖主義法律制度體系與實踐》白皮書強調,中國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國實際的反恐怖主義法治道路,有力維護了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全球和地區安全穩定作出貢獻。全國群眾安全感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升至2021年的98.62%,持續保持高位,得到群眾肯定。
遺憾的是,某些國家為一己私利支恐用恐、縱恐養恐,破壞國際地區安全;特別是美西方在反恐問題上堅持一己之私,長期大搞雙重標準和選擇性適用,故意將恐怖主義與特定國家、民族和宗教掛鉤,借助恐怖活動挑起地區安全矛盾,甚至以所謂“法治”“人權”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主權,成為影響國際反恐統一戰線成立的最大問題和障礙。這種損人不利己做法,中國堅決反對。
恐怖主義是全人類公敵,打擊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呼吁各方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反恐行動中發揮核心協調作用,全面落實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反恐條約、安理會和聯大相關決議及《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繼續攜手打擊恐怖主義。(田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