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發布了《202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初步統計,202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2.93萬億元,超過了原有預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等部門。報告一出,引起了業內的廣泛討論,我們以此為背景分析金融如何助力實體經濟。
當前實體經濟融資的機遇
金融市場的不斷創新,如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融資渠道。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綠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方式逐漸受到關注。金融市場創新推動了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碳排放權交易等綠色金融工具的發展,為環保、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實體經濟項目提供了更多融資途徑。而科技金融是金融科技和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通過金融科技的創新和應用,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科技金融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了風險評估的精準化和信用評價的智能化,降低了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門檻。
隨著經濟的逐步復蘇,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有望提升,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隨著經濟的逐步復蘇,許多企業開始尋求擴大生產規模、拓展市場份額的機會。為了支持企業的擴張計劃,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包括購置設備、擴建廠房、招聘人員等,進而融資需求提升。
實體經濟融資的挑戰
盡管政策環境有利,但部分行業和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較低、信貸政策執行力度不夠、中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難度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可能對實體經濟融資造成負面影響,需要密切關注地產市場動態。地產市場的低迷可能引發市場參與者的擔憂和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下降。這種信心下降會導致投資者對實體經濟其他領域的投資意愿降低。
政府債務問題也可能對實體經濟融資產生影響,需要妥善處理以避免金融市場的不穩定。高額政府債務可能會使政府財政收支狀況不穩定,降低了政府的公共投資能力。由于政府財政支出減少,可能會減少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等方面的投資,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
銀行應繼續增加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特別是針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降低其融資成本。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優化信貸結構,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持續加力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同成分之間自然會有所更替,相關信貸需求也隨之改變和調整。 例如,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工作持續推進,部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會被逐步償還;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也將減少被低效占用的存量信貸。
為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銀行應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如供應鏈金融,幫助企業解決供應鏈上的資金流動問題;綠色金融支持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項目,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
推動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有機結合,為實體經濟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務。通過與政府合作,銀行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的產業政策和扶持措施,并積極地觀測和落實,有針對性地開展金融業務,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支持。